體型嬌小的大冠鷲站在枝頭,大片的黃褐色羽毛透露出幼鳥身份,銳利的眼神讓人忍不住揣想:假如牠順利長大,在天際翱翔的樣子會有多英武。
「這隻幼鳥送到救傷站時,因為重度消瘦而死亡。」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蔡岱樺介紹著眼前的大冠鷲標本。大冠鷲一年繁殖一次,且幼鳥離巢後的一年內,會面臨許多艱難考驗,一面鍛鍊獵食和生存技巧,一面仍須仰賴成鳥供給食物,意外事件也最常在這段時期發生。
位於陽明山腳下的「草山猛禽中心」昨(17)日正式開幕。關心的民間團體、生態人士都到場見證。中心整合了猛禽研究、救傷與教育推廣三大面向,除了在台北市打造猛禽保育基地,也讓市民能更認識這些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神秘猛禽。
草山猛禽中心開幕 逛教育展區感受「鷹的視角」
步入展區,可以看見鳳頭蒼鷹在城市上空翱翔的大幅壁畫,感受鷹的視角;另一頭,唯妙唯肖的東方蜂鷹木雕高站枝頭,牠和鳳頭蒼鷹、大冠鷲與松雀鷹是陽明山四大共域猛禽。
無論都市或山林,都能看見猛禽的身影,蔡岱樺說,展場呈現了不同棲地、不同種類猛禽的樣貌,讓觀者實際感受到,棲地和猛禽生存之間是不可分割的。
首期特展「猛禽會研究回顧畫展——尋找空中那一抹身影」以畫作呈現猛禽的重要生活史,以及研究、救傷的場景,柔美的水彩風格,將林鵰、東方蜂鷹、鳳頭蒼鷹等猛禽畫得栩栩如生。繪師林家蔚畢業於師大生命科學研究所,他笑說即使自己是本科系出身,依然和講究細節的研究團隊來回修改了好幾次,才終於滿意定稿。
台灣猛禽研究會(下稱猛禽會)在1994年創立,進行猛禽相關的研究、保育、推廣。曾與梁皆得導演合作《老鷹想飛》紀錄片,引起全台迴響,開始關注猛禽保育以及農藥食安問題。每年4月左右的繁殖季,推出24小時鳳頭蒼鷹育雛直播,也吸引廣大網友線上收看。由已逝版畫家何華仁繪製的猛禽版畫周邊商品,更是行家爭相收藏的品項。
猛禽會2017年成立了「猛禽救傷站」,處理北部地區野生猛禽的救傷、復健及野放工作,至今已累積野放超過750隻受傷的猛禽。
救傷量年年攀升 草山猛禽中心盼增加專業救援能量
都市生活對猛禽充滿挑戰,根據猛禽會2017-2019年的救援數據統計,送進救傷站的猛禽,最多是車禍(25%),其次是撞擊玻璃(20%)。蔡岱樺指出,近年猛禽會也在部分個體身上驗出農藥、毒鼠藥、重金屬中毒等,猛禽一旦中毒,身體反應變慢,也提高了撞擊受傷的風險。
進到救傷站的猛禽,除了救援醫療,還要安排復健、練飛,再挑合適的時間地點野放,「住院」時間從8天到1年以上不等。理事長林思民表示,救傷站近年收治數量持續增加,去年救援200隻猛禽,站內平均每天有至少20隻猛禽入住,空間逐漸緊繃,也讓猛禽會開始尋覓更大的救傷基地。
在寸土寸金的台北,要找到足夠的空間讓猛禽安身立命並不容易,所幸遇上公私立單位襄助,北市動保處協同一一探訪市內的閒置空間,幾經波折終於在美軍宿舍景觀群落中找到這一棟老建築。
台北市動保處處長宋念潔致詞時回憶,兩年多前剛踏入這間房子的景象,荒煙蔓草幾乎是一片廢墟,心想可能沒有指望了,「但是猛禽會說他們可以。很感謝他們不計成本、不計酬勞的把這個地方建造起來。」
猛禽會工作人員進駐,是從鋤草墾荒開始。前任理事長陳恩理笑說,剛來的時候,屋子裡甚至還有野生的白鼻心出沒。
結合提案市有土地活化計畫,加上私人企業支持,贊助猛禽醫療設備,並將原有的木構建築結合藝術品、猛禽標本,打造出舒適沈穩的教育展示區。然而遇上疫情擾亂,猛禽會花了兩年才終於入厝。
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致詞時表示,十年前認識了猛禽會的夥伴,起初覺得猛禽是比較「高冷」的生物,但是仔細觀察,其實人們的生活和猛禽很貼近,只需要學會如何與之相處。
周文玲以自身為例,通勤上班的時候,車行北二高,短短不到20公里路程,最多可以觀察到四隻大冠鷲。在生活中觀察猛禽,也成為她的樂趣。周文玲也說,希望能從集團公司內部開始做起,將猛禽保育知識推廣給旗下員工。
代表野生動物救傷主管機關林務局出席的簡任技正黃綉娟表示,感謝猛禽中心成立救傷站,承接北部的救傷量能。猛禽中心是野生動物救傷高度專業化發展的里程碑,期待未來全台的救傷體系逐步完整。
「草山猛禽中心」教育展示區免費開放民眾參觀 ,可接受10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猛禽會目前也正推出猛禽訓練營的課程,持續推廣猛禽保育知識。蔡岱樺說,未來將陸續推出猛禽救傷相關講座、開放參觀日等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