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16日)排審由立委管碧玲、賴瑞隆等人提出的《海洋保育法》草案,其中明定具有碳匯功能的海洋生態系,應劃設為海洋庇護區;還要增設「海洋保育警察」,以解決我國並無專責海洋保育的海上執法人員。
海委會則表示,海巡署的海上警察即有執法及取締權力,海委會及海巡署各巡防分區之間都有聯繫管道,雙方會透過通訊軟體(LINE)即時聯繫。
立委要增設「海洋保育警察」 海委會:以現有海上警察為主
目前《海保法》有四個版本,除了由海委會制定、仍在行政院續審的草案外,還有立委管碧玲等22人及立委賴瑞隆等16人擬定的兩版本,以及今年2月綠色和平基金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環境正義基金會等團體所提出的民間版草案。
海委會與立委版的草案架構相似,不過在管碧玲等人所提的版本中,增設海委會版本所沒有的「海洋保育警察」,負責未來海洋保育執法業務。管碧玲表示,若沒有海洋警察機制,恐怕未來在海洋保育相關執法及罰則落實上會有困難。
海委會副主委蔡清標回應,未來只要《海保法》通過,任何違法行為都可由海巡署的海上警察進行執法及取締,因此不再另外針對海上警察訂定相關法條。
目前海委會版本僅有設立「海洋保育觀察員」,負責執行海洋生物資源相關調查或實施海洋庇護區保育計畫。
管碧玲就質疑,雖然海巡署旗下有海上警察,但海委會又因保育、巡查等專業需求另設「海洋保育巡查員」,且巡查員屬於約聘制,不具警察身份及公權力,因此若在海上發現違法行為,還須與海巡署各區分署人員商討後才能配合執行罰則,在業務溝通整合上恐需耗費許多時間,造成執法拖延。
對此,海保署長黃向文表示,目前海委會及海巡署各巡防分區之間都有聯繫管道,雙方會透過通訊軟體(LINE)即時聯繫。蔡清標也強調,「只要有法源,(海巡署海上警察)在執法上都是不成問題的」,海委會短期內並無規劃新設海洋保育警察,未來是否設置則再視情況而定。
海洋保護欠缺整合盤點 《海保法》拖兩年仍卡在政院
目前我國46個海洋保護區的劃設依據,散落在《漁業法》及《野生動物保育法》等不同法規,欠缺整合盤點,且常以特定物種保育為目標,而非以海洋生態系保育為基礎劃設,因此《海保法》的制定一直受到各界引頸期盼。
海委會自2019年開始推動《海保法》,並在2020年7月首次將《海保法》草案陳報行政院審查,不過由於現行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育法規分屬內政部、農委會等不同主管機關,遭行政院要求,草案必須再次檢討各部會相關規範,避免法規疊床架屋的現象。
去(2021)年12月,海委會再次將草案送行政院,今年1月、4月行政院已分別召開兩場法案審查會議。由於海委會版本仍在行政院審查,昨日內政委員會主席張宏陸宣布,將待行政院版草案送進立法院後擇期再審。
蔡清標說明,《海保法》草案總計五章,行政院針對此次重點條文第一、第二章有初步共識,近期會再召開第三次會議,目標下個會期將政院版草案送進立法院。
藍碳生態系成關注焦點 海委會研究經費過少挨批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健康的海洋和海岸環境(如海草床、紅樹林),除了可作為生物庇護及碳匯,也具有調適氣候衝擊的功能。立委洪申翰昨日質詢時表示,除了農委會主責的森林碳匯和土壤碳匯,海委會也應針對海洋碳匯進行規劃和盤點。
今年3月國發會公布的淨零路徑與12項關鍵戰略中,其中一項包含自然碳匯,未來將由農委會與海委會共同執行。今年4月,學者在立委舉辦的公聽會上呼籲,具有氣候調節功能的「藍碳生態系」應納入《海保法》。管碧玲等人的草案也明定,應該將具有碳匯功能的海洋生態系,劃設為海洋庇護區。
蔡清標回應,海委會自2019年開始協助農委會進行藍碳相關研究調查,預計今年底會完成相關調查。另外,海保署今年也針對海草床和紅樹林的相關研究,已編列500萬預算。
不過洪申翰批評,海委會不應僅在有限預算內做海洋碳匯研究,故步自封,應該儘速評估需求及預算,呈報給國發會和科技部。蔡清標則承諾,會在一個月內盤點海洋碳匯監測、管理以及經費需求的詳細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