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槍聲都少了 台東大武在地巡守 移除外來種護保安林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垃圾、槍聲都少了 台東大武在地巡守 移除外來種護保安林

【台日海岸林交流6-4】

2022年06月10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 台東報導
編按:「台日海岸林交流專題」系列文章由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委託,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企劃而成,期待透過不同角度切入台灣各地居民與海岸保安林的故事,傳達人與自然之間重要的共生關係,亦呼應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倡議。

台東縣大武鄉生活美學協會三年前結合周邊幾個社區居民,在社區林業計畫支持下組成巡守隊,巡守對象是社區兩邊的保安林,透過杜絕山林盜獵、海岸不再是廢棄物載體,讓保安林發揮源源不絕的生態功能。幾年下來,槍聲減少了、海岸淨灘垃圾數量也逐步減少,參與的志工紛紛受到激勵。

第2514號防風保安林與都歷部落。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第2514號防風保安林與都歷部落。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我們太習慣保安林提供的生態惠益,卻不知道背後是有一群人經常性默默地巡守、維護!」農委會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副處長董世良如此感慨說。

不定期巡守 槍聲少了

保安林其實就是森林,稱做「保安林」是因被賦予任務,具有保全的對象和功能。尚武社區兩邊都有保安林,而且社區有共識地持續巡守保安林。

冬季的朝庸溪正值枯水期,中下游呈現乾枯現象,越往上走,水流越來越明顯,清澈透底。牧野氏山芙蓉盛開,美得讓人駐足。社區巡守隊就在四季變化的美景環繞下,一周兩次、一次兩人,突襲式巡查,從早上8點出發,往往到傍晚天色昏暗才結束。

協會理事長張秀珍舉例,之前居民表示常發現帶著漁具、電源、毒藤的小貨卡進出,也頻傳獵槍響起,主要受害者正是在林緣間滑翔的大赤鼯鼠;巡守隊成立後,不定時走動巡查,讓盜獵者行為收斂很多。這一年來,居民鮮少反映聽到槍響。

巡守隊員都是土生土長的在地鄉親、彼此認識,對家鄉有情感、有期待;辦任何活動,也都願意貢獻一己之力。

「巡守兼查緝雖非輕鬆之事,不過親近大自然,心情跟著放鬆。」張秀珍說,巡守時兩人做伴,一邊走一邊聊天,眼觀四周有沒有危害生態的存在;巡守過程感受到溪流魚群和飛鼠加入陪伴,也許是野外族群數量增加了。

根除刺軸含羞木 日復一日

一路上蘆葦、芒草迎風搖曳,沿途相思樹苗木展現著移除刺軸含羞木的成效。台東林管處調查資料顯示,此號保安林海拔介於100~750公尺,林相以天然闊葉林為主。不過,2019年刺軸含羞木(Mimosa pigra)大舉入侵朝庸溪,台東林管處除了採用怪手挖除,再焚燒、掩埋,並定期進行監測,但土壤種子庫中存在的大量刺軸含羞木種子,難一次根除。

為了防治外來的刺軸含羞木,台東林管處鼓勵社區居民看到小苗就立即拔除,以免長大後控制不了。董世良說,根除工作約需三年時間,不斷監控,只要種子萌芽,就拔除。社區居民隨時都能就近移除,是防治入侵植物重要的角色:「居民時時刻刻盯緊、不讓入侵植物有機可趁,即使森林巡護員也辦不到!」董世良指出,保安林社區居民扮演著無可替代的保育功能。

社區移除刺軸含羞木。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社區移除刺軸含羞木。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協會不時配合舉辦移除活動,並號召排灣族古莊部落、西勢湖周邊幾個社區,一起出力移除外來種,包括9月移除小花蔓澤蘭,成效卓越。

不僅朝庸溪飽受刺軸含羞木侵擾,各地保安林陸陸續續受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入侵;各地巡守隊成了最好的監測、執行移除者。恆春半島保安林除了銀合歡、刺軸含羞木,現在再加上美洲含羞草(Mimosa diplotricha)蠢蠢欲動。屏東林區管理處透過活動經費,鼓勵民眾一起來移除美洲含羞草,並且在還有機會根除時,引入志工常態性監控移除。

保安林的事就是社區的事 垃圾減少了

另一處2538號以防風為主要功能的保安林,就在漁港旁、海之濱,主要樹種為木麻黃。「台東海岸林第一線仍是木麻黃!」董世良說,木麻黃約30到40年壽命,防風效果還是最好的。

第2538號防風保安林與尚武漁港及朝庸溪出海口。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第2538號防風保安林與尚武漁港及朝庸溪出海口。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幾年巡守、淨灘的成果反映到去(2021)年淨灘量,垃圾大幅下降,隊員感覺輕鬆多了、很有成就感。「這就像破窗理論,看到有人丟,就跟著丟,現在沒有了,不但環境變乾淨了,巡守隊員感受成就感,別人也不會跟著丟。」董世良說。

董世良指出,許多人將潔淨的空氣、乾淨的水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卻不知道是健全的生態系提供了這些服務;為了提供源源不絕的生態系服務功能,尚武巡守隊持續巡守,找出破壞健全環境的因素,不但讓家鄉宜居,也讓生態系提供的好處擴散出去,惠益更多人。

家在保安林之旁 組隊巡守家鄉

張秀珍笑稱自己是「走不出去的女兒」,出生、成長、求學,甚至結婚對象也是當地人,尚武是他唯一的家鄉、別無分號。對家鄉深厚的情感使他投入社區工作,和所有社區營造者一樣,從參與社教館活動,到成立協會進行文史調查、社會服務,一路走到環境關懷。

參與社區林業的育樂篇,開始接觸環境議題,他先生是台東林管處技術員,剛開始為了解動植物不停地詢問先生,由於太頻繁,先生要他自己去調查找答案,從此對土地感情更深刻。協會和台東處合作,舉報傾倒垃圾、盜獵,對他及其他巡守隊員而言,是讓家鄉環境變得更好的方式。

台東縣擁有全台(含綠島、蘭嶼)海岸線最長的縣市,176公里、漫長的海岸線上分布18處具有防風、禦潮、飛砂防止等功能的保安林地,由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管轄。

「這些海岸保安林除提供生物棲地環境,也守護著周邊聚落、田園墾地與公路行旅的安全。」董世良說。

台東林區管理處目前已與五社區合作成立巡守隊,包括巴阿尼豐永續發展協會(興昌部落)負責2515保安林、小馬社區發展協會負責2522保安林、旮部融岸文化教育促進會(都歷部落)負責2514保安林、及比西里岸文化教育促進會(三仙部落)負責2512號保安林,今年再與2531保安林周邊的社區合作。

第2531號潮害防備保安林與大俱來社區。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第2531號潮害防備保安林與大俱來社區。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這幾個社區也是「保安林社區」。董世良說,雖然《森林法》或社區林業計畫上,並沒有「保安林社區」這個名詞,但是看到這個名詞望文生義,不外乎指保安林周圍的社區。對台東處而言,鄰近台東處轄管的保安林,或就在保安林中的社區,即可申請合作保安林林地巡護、環境教育、生態調查或舉辦保育活動。

「台東處鼓勵民眾親近保安林,加入社區林業計畫,透過組織運作,不但能取得經費資源,也能更凝聚社區力量。」他說,成立巡守隊也是如此,社區有共識,便可依據林務局「林業計畫-森林保護篇」,申請執行巡護工作;巡守隊員必須當年度無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及《森林法》行為。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