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8日)為世界海洋日,環保團體至行政院前遞送陳情書,呼籲加速審議《海洋保育法》等「海洋三法」。《海洋基本法》中規範政府應於2021年11月20日之前完成海洋三法制定,至今已逾期半年,行政院代表今天僅回應表示會盡量。而日前發起基隆首個地方公投的「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也至行政院前抗議,訴求停止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填海造陸計畫,以免基隆海域及珊瑚生態遭受嚴重破壞。
海洋三法卡關兩年半 環團要求政院下會期送審《海保法》
2019年《海洋基本法》規定,政府應在二年內制定管理海洋使用空間及規劃的《海洋保育法》、《海域管理法》及《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等法規。規範已在2021年11月20日到期,至今逾期半年,海洋三法仍跨不出行政院大門。
海委會副主委蔡清標6日透露,目前政院版《海洋保育法》草案已確認完各部會的意見,預計可在近期通過行政院院會審議、送進立法院;《海域管理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雖也雙雙送入政院,但仍與各部會溝通中。
多個環保團體今(8日)召開聯合記者會,遞交陳情書,要求行政院應儘速推動《海域管理法》及《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並加快腳步核准《海洋保育法》草案,勿因缺政院版草案,而讓立法院遲遲無法完成法條討論。
行政院參議包晃豪今天代表接受陳情書,他三緘其口,不願透露海洋三法的具體審議時程,僅表示行政院已初步審過《海洋保育法》,面對環團要求承諾下一個會期送入立法院,他也僅說會「盡量」。
白海豚數量減 環團:行政院怠惰是海洋最大殺手
目前海洋保育的法律散落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漁業法》、《水下文化資產法》、《濕地保育法》等法律,由於各法保護標的不同,在管制與管理上也存在巨大差異,導致海洋保育欠缺整合性規定而無法明確落實。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舉例,我國早在2020年就爲台灣白海豚劃設重要棲地環境,但近年白海豚個體仍持續下降,「這就是欠缺整合性法律帶來的結果」。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昨天也公布台灣珊瑚礁體檢12年成果報告,調查結果顯示除了氣候變遷以外,「過度漁撈」也是珊瑚礁長期以來面臨的最顯著衝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表示,在珊瑚礁體檢樣點中,完全禁止採捕的區域中,物種豐度及保育效果都較佳,顯示出海洋保護區劃設的重要性,以及我國漁業管理有待重新檢討的事實。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也指出,台灣海洋保護區雖公告有8.17%,但海保署的各海洋保護區調查報告皆顯示出成效不及格。他說,近數十年來漁獲量下降超過50%,還有20類魚種的漁獲量減少超過90%,包含鯨鯊、龍王鯛和鯨豚在內的珍稀海洋生物,也因缺乏有效的監管而瀕危。
鍾孟勳提到,目前綠色和平協同專家學者與其他保育團體共同研擬的民間版《海洋保育法》草案,已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但由於政院版遲遲未出現,遭內政委員會擱置,需待行政院送出後續審,「行政院的怠惰是海洋最大的殺手跟危機。」
四接爭議演變成「護海公投」 民團盼轉型再生能源電廠「一步到位」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也在海洋日這天,來到行政院門口抗議。本月初小組才發起基隆市第一個地方公投「基隆護海公投」,今天則身穿珊瑚裝飾並攜帶各式海洋生物,呼籲中央要求台電提出「不填海」方案,並考量轉型為再生能源電廠的可能性。
基隆協和電廠燃油機組將在2024年陸續屆齡退役,台電規劃改建為天然氣機組,並「填海造地」18.6公頃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引來民間反彈,認為將毀壞協和電廠所在的外木山周遭海域生態。
「基隆護海公投」一階提案起跑後,台電曾表示協和電廠「以氣換油」為推動低碳電力的重要建設。不過,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指出,協和轉型後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623萬公噸)預估將為2020年協和電廠碳排放量(每年183萬公噸)的3.4倍。
蔡雅瀅表示,協和電廠與其轉型為高碳排的燃氣火力電廠,不如善用鄰近4公里新瀨海底火山的地熱資源,「一步到位」直接轉型為再生能源電廠,更有助淨零轉型且不必填海。
台電稱「八成基隆人同意四接」 公投領銜人批基隆市賤賣海洋
台電曾在環評上宣稱「八成基隆人都同意」四接在外木山澳的開發案,但基隆護海公投領銜提案人、基隆市議員王醒之則說,現實情況為仍有八成的基隆人不清楚開發案將犧牲海洋生態、海岸景觀、漁業發展。
此外,針對四接開發位於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基隆市政府早在2020年就發函表示「原則同意」。
王醒之批評,基隆市政府在沒有任何外木山海域生態調查資料,且環評程序仍在進行的情況下同意開發,是在「賤賣」基隆海洋。他強調,發起地方性公投除了讓資訊更公開,也希望促使台電提出真正具「轉型正義」的能源轉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