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海底40米》探索恆春半島海底世界 透過五官來場內太空之旅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屏東海底40米》探索恆春半島海底世界 透過五官來場內太空之旅

2022年10月13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屏東報導

台灣四周環海,不但有不靠海的城市,也有三面環海的屏東縣,坐擁台灣海峽、巴士海峽與太平洋的豐富海洋生態。今夏,屏東縣政府再度與種籽設計合作推出《屏東海底40米》,帶領讀者從沿海潮間帶,到海底繽紛的熱帶雨林珊瑚礁,探索屏東豐富的海洋樣貌。屏東縣長潘孟安說,海洋奧祕令人神迷,想要探索海洋來一趟內太空之旅,屏東是最佳選擇。


屏東縣政府新書《屏東海底40米》,首度將屏東海洋世界呈現讀者眼前。攝影:廖靜蕙

條條路徑通海濱 海之書和世界交朋友

屏東縣海岸線長達152公里,境內除了三面環海的恆春半島,還有遊客如織的海島琉球嶼(俗稱小琉球)12公里海岸線,通往海洋的路徑更是四通八達。繼去年《屏東特有種》創造銷售熱賣的佳績,今年首度以屏東海底世界為主角出版《海底40米》,首刷2200本開放預購,一週就搶購一空。

「對於海,我們永遠處於啟蒙階段。」潘孟安在序言寫著。本書一一梳理屏東海下不同深度的生態,從潮間帶到水下40公尺,不同深度各自保有獨特的物種,自成生態系、各具特色。本書將這些對海洋的理解,透過出版和世界交朋友。

「海底40公尺」是多數人無法到達的境界,種籽設計總監淦克萍說,雖然每一種海洋生物不會只活在某一公尺深度,但隨著更往深處下降,一公尺一公尺數著,是個有趣的探索方式。本書定在海底40米,則是因為屏東有多處沉船可以探索。

除了熟為人知的大鵬灣、南灣、小灣,還有眾多通往海洋的路徑,除了身為人的視野與角度,《海底40米》提供化身為不同海洋物種旅行的途徑。

種籽設計秉持著圖文兼備的特色,栩栩如生的描繪出海底世界,無論是水下30公尺珊瑚與藻類的棲地,鸚哥魚、蘇眉魚,或是由穩坐貝類王座的硨磲貝,以及各式貝類串聯的海底藝廊,燦爛炫目的海蛞蝓,不亞於陸地上美麗的蝴蝶「斑斕潛行」的蝶魚等,這些圖像仔細描述物種特徵,既美麗又寫實。而若不是保留了豐富的多樣性,美麗也會少一分吧?

海底世界故事多 闖蕩海洋真自由

書中文字雖簡潔,卻未失精確,還帶著興味、幽默與睿智。例如提到「海底神醫」的家世底細和本領,包括專精的科別,令人心領神會。有神醫,也有山寨版的神醫,牠們心懷不軌地靠近魚群,轉身一變成為專門偷吃魚卵的「神棍」。貼切的比喻與描述,讓海底世界生動活潑地進入讀者的腦海。

那麼,誰是海洋中「穿著小裙擺的硬漢」?誰又是屏東海域「電力最強」的海底明星?親和、愛搶鏡頭的「阿牛」——牛港鰺,能不能在後壁湖海洋保護區好好的生活?魯凱族又是怎麼稱呼河的呢?又有哪些鯊魚喜歡靠近台灣?一些腹中帶著寶寶的鯊魚,能否安然度過饕客的考驗?這些思緒讓人懸念著大海。

與此交錯穿插著人在海中的行為,從海洋知識到潛水裝備與技術,比如水肺潛水、岸潛、船潛,或水下十公尺的自由潛水,並繼續往深處探索,來到最高境界30公尺深,一步一步學會與海洋相處、互動。其中有驚奇,也有疼惜,海的文化與傳奇,提醒我們與海洋的連結。最終目的是與海洋萬物平起平坐、找到與海相處之道,維持海的容顏。


種籽設計以米為刻度,一公尺一公尺爬梳屏東海底世界紀事。攝影:廖靜蕙

構成這樣一本書,淦克萍說,先從每一公尺的生物、主題、身體感與遊憩行為開始建構,於是有一些知識又有一些故事加入,過程的確需要很多參考書,還要跟恆春的潛水教練不停的對話。「但最重要的是,真真實實闖蕩海洋的經驗,來檢視種種參考資料!」

和海平起平坐 就躍入海中讓海洋包覆

有人將海洋比擬為「內太空」——中性浮力好比外太空的無重力狀態。蓬勃發展的潛水運動,帶著人們潛入水中探索內太空的藍色國土,觀察到不同物種的潛行之道,也是本書重點。

無論是像健康的珊瑚密密縫潛行,像條紋躄魚(Antennarius striatus)勇敢聰明的潛行,或在潛行中思考在親緣上與海洋的距離……皆賦予潛水眾多可能。書中整理了屏東35處潛點,吸引各地的潛水好手前來屏東一探海洋秘境。

上個月23日新書發表會上,潘孟安指出,潛水過程帶動旅遊觀光,也增進接觸海底世界、了解海洋生態的機會。「海洋是個神祕的世界,沒有親近海洋,就永遠不了解海洋。」

潛水是一般人認識海底世界的管道。「愛海的潛水人,都傳承著海的魔法/擁抱未知鍛鍊精進/分享視野所及海的美麗與知識。」書中如此形容潛水人。淦克萍解釋,每個人親海的程度、方式都不一樣,沙灘散步、游泳、潮間帶觀察都是,然而,這都是由陸地奔向海洋的角度。反之,若由海洋親近陸地,又是怎樣的觀點?能不能帶有海洋生物的角度呢?

「唯有潛入海中,讓身體感受到海流、溫度、水壓,油然而生的恐懼感、敬畏感,也都會在水下包覆著你。」由此領悟不同的海洋感受。


潛水是接觸海洋世界的管道。攝影:廖靜蕙

而自由潛水更被視為世界第二危險的極限運動,在挑戰自我的極限,也闡釋了自由的意義。淦克萍說,這正好體現了人生,最終就是比一口氣長。

五感海之味 聆聽食物背後風土故事

除了閱讀,屏東縣政府新書發表會也邀請種籽設計團隊,以屏東「海味」進行食物設計,以飲食連結屏東與海特有的親緣關係。種籽設計食物設計師林佳妤以氣泡水開幕,再以海膽帶領品食者從潮間帶進入海洋,以此鋪陳推疊,使品嚐者開放五官感受、循序漸進探索海洋生態與飲食的關係。

食材雖未見整條的魚或蝦,五官卻充滿濃厚海味。林佳妤創作「海底40米氣泡水」,看似在日常飲水添加變化,卻蘊含巧思。打開水瓶的瞬間,先聽到氣泡的滋滋聲,在看著接踵而上的氣泡帶來潛水冒險的視覺,並讓濱海植物裸花鹼蓬(鹽萣)帶入海邊的鹹味;在鹽還是貴重物品時,濱海而居的人們,以裸花鹼蓬來代替鹽調味,以此體現靠海吃海的智慧。


由食物設計師林佳妤創作的海底40米氣泡水,兼顧聽覺、視覺和味覺,體現海之味。攝影:廖靜蕙

在海邊喝啤酒配海產十分暢快,只是若接著要潛水,就得節制酒精攝取。海王子啤酒的創作是以屏東生產的台灣香檬,加上埔姜蜜發酵而成,再佐以香檬榨汁的酸甜香氣所打成的上層細緻泡沫,最後以馬告提味,增加不同層次的檸檬香氣。

其他無論是以海膽製造潮間帶繁複的環境,或以麵包塑形海邊的貝殼,奶油是海邊的岩石,還有代表海草床、浪、海的各式料理,都能令人感受物產豐隆的海洋。所有的食材都是當地養殖、採集或具可及性的,呼應屏東海洋資源的現況,而節制的取用自然資源,更是當代重要議題。

林佳妤表示,食物設計著重吃的藝術,除了帶來愉悅與滿足感,並以五感體驗,打破參與者對食物特定的印象,透過視覺衝擊、溫度變化,讓參與者對食物產生好奇,也會想探索背後的意念和價值。此次食物設計,試著呈現來自海島物產豐富的輪廓,從好吃開始,透過五感體驗勾起品嚐者的興趣,然後願意聆聽食材背後的風土故事,以及《屏東海底40米》所要傳達的海洋保育理念。


屏東縣政府出版《屏東海底40米》,中英文對照,要以保育美麗海洋與世界交朋友。圖片來源:種籽設計

購書資訊:
讀者可至國家書店、五南文化廣場、獨立書店、誠品書店等洽詢,或博客來、讀冊等網路平台訂購。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