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地球生命力報告:野生動物族群量48年平均下降69%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2022地球生命力報告:野生動物族群量48年平均下降69%

2022年10月14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鄒敏惠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ZSL)13日發布兩年一期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根據這份報告,從海洋到熱帶雨林,鳥類、魚類、兩棲類動物和爬行類動物的數量大幅下降,在1970年至2018年間平均下降了2/3以上。

在森林砍伐、污染、人類過度消費的壓力下,不到50年間,野生動物族群量平均下降了69%。兩年前,這個數字是68%,四年前是60%。

2022 WWF

每兩年的地球生命力報告揭露野生動物族群數下降的情況。圖表來源:WWF官網截圖

野生動物銳減 中南美最為嚴重

「地球生命力指數」(The Living Planet Index)以類似股票指數的方式呈現野生動物數量的變化。今年的生命力指數共分析地球上5230種動物、3萬2000個族群,比2020年的版本新增了838種動物、1萬1011個族群。

《衛報》報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包括亞馬遜地區,野生動物族群量的平均下降幅度最大,48年來下降了94%。非洲以66%的降幅位居第二,其次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降幅為 55%。北美洲為20%。歐洲和中亞下降了18%。

這48年間野生動物減少的數量相當於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國的人口總合。 不過,阻止地球生命力下降並非不可能,應優先聚焦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亞、澳洲東海岸、東非的艾比丁裂谷(Albertine Rift)與坦尚尼亞的東弧山脈(Eastern Arc Mountains)以及亞馬遜盆地。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份報告其實低估了現正面臨的生物多樣性危機,部分原因是兩棲動物的數量下降非常危急,但在報告數據中未能充分體現。

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German Centre for Integrative Biodiversity Research)保育生物學教授皮利拉(Henrique M. Pereira)並沒有參與報告研究,他說,年復一年過去,儘管有重大政策在手,仍然無力阻止這種情況發生。但至少,我們已經有辦法讓下降的速度慢一點。

Copy of Page 26 - Chapter 2 - The speed and scale of change - Original_WW267200

剛果民主共和國國家公園內的山地大猩猩(學名: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圖片來源:Paul Robinson/WWF

生物多樣性下降與氣候變遷息息相關

該報告指出,棲息地的流失、過度開發、外來種入侵、污染、氣候變遷和疾病,是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幾個主因。

《衛報》報導,在陸地上,野生動物的移動常因基礎建設和農業用地受阻;在水域,河流也因缺水而斷流。超過1000公里長的河流中,只有37%的河流還自由流動著。全球僅有10%的陸域保護區是相連的。

世界自然基金會首席科學家蕭(Rebecca Shaw)表示,「 野生動物族群數的急劇下降代表著牠們的棲地、食物、水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應密切關注這個改變,因為這些也是人類賴以維生的資源。

報告也指出,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和氣候變遷息息相關。我們必須改變糧食生產和消費的方式、迅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投資於自然保育,透過這些行動來緩解生物多樣性與氣候這兩項危機。

該報告的89位作者呼籲全球領導人在今年12月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上達成積極協議,削減碳排放量,讓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下,以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Copy of Page 43 - Sharks and rays - Original_WW235082

在達爾文島附近的納氏鷂鱝(學名:Aetobatus narinari)。圖片來源:Daniel Versteeg / WWF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許祖菱

大學就讀傳播學系,現在是文字/影像/翻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