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情況很糟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最新報告《Living Planet 2018》(中譯:地球生命力報告),世界頂尖的科學家發出警訊,野生動植物的滅絕已經到了足以威脅文明的緊急狀態。
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人類已經消滅了野生動物60%的族群量,包括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爬蟲類。
在懸崖邊夢遊的人類 物種屠殺反害自身
這份報告由全球59位科學家共同編撰。報告指出,全球人口對糧食和資源的消費不斷增長,正在摧毀數十億年形成的生命網絡,包括空氣、水和其他人類所依賴的自然資源。
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解釋,地球生命力報告等同於地球的體檢報告。WWF科學與保護執行主任巴雷特(Mike Barrett)進一步形容:「人類就像是在懸崖邊緣夢遊。全球人口減少60%,相當於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歐洲、中國和大洋洲的人口全都消滅。這就是我們(對動物)所做的事。」
毀滅行為即刻停止 地球仍須700萬年康復
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已經開始第六次大滅絕。這次滅絕是首次由一個物種所引起——智人。近期其他分析顯示,自文明出現以來,人類已經摧毀了83%的哺乳動物和一半的植物,就算現在立刻停止毀滅,自然界仍需要5~700萬年才能恢復。
由倫敦動物學會為WWF製作的「地球生命力指數」(The Living Planet Index),使用涵蓋4000多種物種、1萬6704種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蟲類和兩棲類的資料,追踪野生動物的衰退。從1970年到2014年,最新資料顯示,野生動物平均下降了60%。四年前下降幅度是52%。巴雷特說,「令人震驚的是,野生動物的衰退越來越嚴重。」
科學家:自然的破壞嚴重性不亞於氣候變遷
世界上最傑出的環境科學家之一,沃森(Bob Watson)教授說,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對人類生活至關重要。身兼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委員會(CBD)主席,他曾在今年3月表示,自然的破壞與氣候變遷一樣危險。
野生動物衰退的最大原因是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其中大部分是為了開發農田。地球上四分之三的土地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第二大因素是過度獵補,300種哺乳動物被吃到滅絕,而海洋被嚴重過度捕撈,其中一半以上是工業捕撈。
化學污染也很嚴重,世界一半的虎鯨族群即將死於多氯聯苯污染。全球貿易引進入侵種和疾病;如兩棲動物,就大量死於寵物貿易傳播的真菌疾病。
中南美洲物種降幅最高 河流棲地破壞最重
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是南美洲和中美洲,脊椎動物族群量下降了89%,主要原因是大面積森林棲地砍伐。巴雷特說,在熱帶莽原上,每兩個月就會清理掉相當於大倫敦地區面積的自然棲地。
遭受最嚴重破壞的棲息地是河流和湖泊,由於巨大的農業需求和大量的水壩,野生動物族群量下降了83%。「再次強調,糧食系統與野生動物枯竭之間存在直接聯繫,」巴雷特說,少吃肉是扭轉劣勢的關鍵。
不同指標指向相同結局 根本問題在於消費
地球生命力指數被批評為過於廣泛,忽略重要細節。但所有指標,從滅絕率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都顯示出巨大的損失。「(所有指標)都在說一樣的故事,」巴雷特說。
盧思騁說,身為地球公民,現在採取行動還來得及。
保育工作的確有用。由於棲息地受到保護,六年內印度虎數量增加了20%。中國的大熊貓和英國的水獺保育也表現不俗。大熊貓總群數量從1970年到1980年間減少了一半,只剩1000多隻,目前回復到1800隻左右。
但WWF國際總幹事蘭伯蒂尼(Marco Lambertini)表示,根本問題在於消費:「我們不能再忽視當前非永續的生產模式和浪費的生活方式了。」
扭轉局勢 留意食衣住行的生態足跡
這份報告同時也分析了人類對自然資源消耗的量尺——生態足跡。報告顯示,在過去50年裡,生態足跡增加了約190%,而北美則是生態足跡最高的地區。
食衣住行都會產生生態足跡,盧思騁表示,降低生態足跡是從根本上扭轉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重要方法。誠然,有些地區仍處於營養不足,但餐桌的浪費也大量存在,WWF今年稍早的研究就顯示,中國餐桌上食物浪費量足以餵飽3000萬至50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