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社會溝通不要「已讀不回」 環團要求月底公布12項戰略規劃初稿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淨零社會溝通不要「已讀不回」 環團要求月底公布12項戰略規劃初稿

2022年10月1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行政院3月公布我國2050淨零路徑,定調四大轉型、兩大治理與12項關鍵戰略,詳細的戰略規劃書預計今年底出爐。環保團體今(17日)批評,各項戰略的主責部會,陸續召開的社會溝通會議「有溝沒有通」,官方不需參考各界建議就可直接等年底定稿,就目前完成的三場溝通會議來看,會議上只有蒐集意見,沒有對話。

環保團體今天召開「台灣2050淨零排放向前行-社會溝通不能停」記者會,提出三大訴求,包含10月底前公布各項關鍵戰略規劃書初稿,建置網路平台提供充足徵詢期,具體回應各界意見、別再「已讀不回」。

台灣2050達成淨零的12項戰略主責部會與「社會溝通」進度。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沒有規劃書、討論時間不足 淨零戰略溝通會議挨批「流於意見蒐集」

行政院3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共有四大轉型、兩大治理基礎及12項關鍵戰略。12項關鍵戰略還須提出具體行動方案,預計今年底出爐。

關鍵戰略的行動方案(戰略規劃書),由主責各部會研擬出草案後,須先提送國發會審查,草案通過後再召開社會溝通會議。至今已完成的三場社會溝通會議,分別是環保署主導的「淨零綠生活」、「資源循環零廢棄」以及經濟部負責的「節能」關鍵戰略。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強調,應修正現行淨零排放社會溝通機制,公布12項戰略初稿與回應社會,並成立監督小組。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總監趙家緯批評,只需一次會議就可等待年底核定的戰略規劃書,等同定稿前「唯一對外公開的機會」,然而會議上卻只展示戰略規劃簡報,不見完整規劃書,民間遑論能夠參與具體的預算內容討論。

他建議各部會在10月底前公開規劃書初稿,建置網路平台、提供充足的徵詢期,規劃書定稿刊載「利害關係人意見回應表」,具體回應社會各方意見。年底公布12項關鍵戰略後,成立「監督小組」邀請利害關係人檢視執行進度,定期提出執行報告,而非各部會「交完功課」後就沒有後續作為。

指政府關起門來和產業溝通 製造業轉型社會意見被消失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經濟部主責六項重要淨零戰略,卻依然「關起門來和產業溝通」。經濟部本月分別發布「製造部門2030年淨零轉型路徑」與「商業部門2030年淨零轉型路徑」,都沒有納入9月中「節能戰略」社會溝通會議上,各團體提出的意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柯乾庸指出,製造業轉型是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關鍵之一,民間關切的戰略規劃卻沒有納入社會溝通機制,「這是不及格的」。

柯乾庸說明,社會溝通會議雖廣邀利害關係人,卻又因時間限制,無法具體回應民間提問;此外,三份會議紀錄也只有「資源循環零廢棄」一場有明確結論,其餘兩場則只用來蒐集意見。

環團召開記者會,批評已召開的淨零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有溝沒有通」,呼籲具體回應各界意見、別再已讀不回。攝影:廖禹婷

公民參與素養有待加強 環團:會前應盤點問題才能聚焦討論

各項戰略由不同政府部會主責,社會溝通的方式也有所差異。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吳心萍指出,經濟部先前有「能源轉型白皮書」公民參與的經驗,此次針對「節能」戰略,邀請建築、NGO、社會、工業等專家討論不同節能面向,安排的議題討論時間也屬充分。

不過,事前未善盡問題盤點,是會議機制設計不良原因之一。吳心萍舉例,淨零綠生活範疇廣泛,就可從「台灣人均碳排是全球第19名」出發,直接面對飲食、交通等議題討論解方。

吳心萍呼籲,中央應加強公務員認知與執行公民參與的操作培訓,避免因流程設計造成社會意見難以彙整。林彥廷批評,淨零路徑公民參與機制目前是「走一步算一步」,政府應該要有全盤性規劃並搭配完整的執行預算。而環保署也應透過較嚴謹的聽證程序,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內容,針對減量階段管制目標,參考利害關係人及公民團體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