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主導的氣候峰會,催生「損害損失基金」!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非洲國家主導的氣候峰會,催生「損害損失基金」!

2022年11月25日
文:高宜凡(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適逢氣候公約簽署30週年,地球升溫現象仍持續惡化。2022年的COP27,總算在烏俄戰爭、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疫後復甦等多重干擾下驚險度過,還出乎意料地催生損失與損害基金!
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COP27在埃及開幕。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沙灘、椰子樹、碧海藍天,位於紅海旁的夏姆錫克(Sharm el Sheikh),過往是有名的度假勝地。但11月上旬那兩週,這座埃及城市卻吸引全球目光。因為,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7)正在此召開。

本屆主題定調為一起實踐(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來自世界的4.5萬名參與者、上百名國家領導政要,一起展開攸關人類未來命運的關鍵會議,討論熱度一如當地接近30℃的炙熱高溫。

經歷去年蘇格蘭COP26的風光後,今年COP27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爭辯逾30年,「損失與損害基金」總算問世

首要成果,便是催生「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

COP27締造了「氣候賠償」的全新里程碑。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COP27締造了「氣候賠償」的全新里程碑。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開議前,主辦國埃及便將氣候賠償的議題拱上檯面,讓以前抗拒的富國不得不面對,各方鏖戰到週日(11月20日)淩晨,經過延長40小時的加時談判,終於讓糾纏超過30年的損失與損害基金有了正式財源。

多年來,工業化國家嘗試以技術扶植、優惠貸款、人道援助等方式,協助脆弱國家減緩氣候災害,聯合國底下也設有調適基金 (Adaptation Fund)、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等融資管道。可是,這些都迴避了氣候變遷的責任(liability)和賠償(compensation)等關鍵議題,無法實現受害方渴求的氣候正義。

儘管許多細節懸而未決,有待來年討論,但目前眾家評論均將損失與損害基金視為COP27最大亮點,稱其為難能可貴的歷史性成就。

埃及外交部長兼COP27大會主席Sameh Shoukry。圖片來源:擷取自COP27臉書

埃及外交部長兼COP27大會主席舒克里(Sameh Shoukry)。圖片來源:擷取自COP27臉書

「30年來的使命終於完成!」島嶼國家聯盟 (AOSIS)主席約瑟夫(Molwyn Joseph)直呼:「這是向那些被忽視的人表示,我們聽到你們的聲音、也看到了你們。」

明年起,損失與損害基金將由24個國家(10工業國家+13發展中國家)成立過渡委員會,討論基金籌措、出資比例、支付規則等細節。據估算,到了2050年,全球每年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恐達1.8兆美金,屆時各國能否支應如此龐大的金額,仍是未知數。

美中重啟對話,「糧食」議題躍居主流

其他零星成果還包括,去年成立的〈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增加了近50個簽署國,尚未加入的最大排放源中國,也在會議上釋出善意。

力推工業部門脫碳的「先行者聯盟」(First Movers Coalition),會員數也成長到65家跨國企業,企圖以品牌商的採購力帶動供應鏈轉型。而一度因政治議題中斷的美、中氣候合作,也開始重啟對話。

COP27官方談判區出現史上首座「青年館」。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COP27官方談判區出現史上首座「青年館」。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此外,這屆氣候會議不僅有史上最多的開發中國家展館,更出現第一個由兒童和青年主導的氣候對話場地,讓年輕世代表達自己的意見。美中不足的是,以往會議期間周末發動的民間氣候遊行,今年被埃及政府嚴格管制而無法舉辦,許多氣候倡議家只能設法快閃抗議,淪為會場內的「鳥籠」遊行。

再來,烏俄戰爭不僅激化能源問題,由於兩者都是全球產糧大國,更在許多地方引發一連串的糧食供應危機,讓COP27出現許多主打糧食、農業及其供應鏈等議題的特色場館。

事實上,主辦國埃及本身就是苦主。

糧食是今年COP27的主流話題之一。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糧食是今年COP27的主流話題之一。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表示,埃及每人年均小麥消費量(146公斤)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多,可是,他們多達85%的小麥都來自烏克蘭和俄羅斯,自然遭受池魚之殃。不僅如此,該國的糧倉尼羅河三角洲,近年不斷遭遇乾旱、缺水和升溫等衝擊,使其糧食供應更顯緊張,害怕又因此爆發社會動盪。

氣候融資急需改革,化石燃料捲土重來

最後來看COP27令人失望的部分。首先,是吵了好多年的氣候融資問題。

早從2009年開始,已開發國家就喊出2020年要每年供應1000億美金的氣候融資目標,時至今日,卻一直無法達標。

對此,愈來愈多人抨擊,現階段僵固又封閉的氣候金融體系,不足以應對氣候災難的巨大挑戰,要求改革世界銀行、多邊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的呼聲愈來愈高,希望引入各國央行、民間銀行、甚至是機構投資者等更多活水。

這屆氣候會議在限縮化石燃料的部分並未成功。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這屆氣候會議在限縮化石燃料的部分並未成功。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然後不意外的,因近來能源危機而受益的化石燃料集團,又出現反撲動作。

大會決議文本,原本也安排加入淘汰化石燃料的語彙,可是在幾個產油國的阻撓下,最後被修成「低排放」(low-emission)能源的模糊字眼,被批評者認為是護航天然氣,或替具備碳捕獲和儲存(CCS)功能的化石燃料爭取生存空間。

如下屆COP28東家、世界主要產油國之一的阿聯(UAE),該國總統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Zayed al-Nahyan)就曾公開表示:「只要世界還需要石油和天然氣,它就會繼續扮演這個角色,」讓人很難對COP28的前景感到樂觀。

COP27在峰迴路轉中落幕,未來的氣候前景依舊撲朔迷離。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COP27在峰迴路轉中落幕,未來的氣候前景依舊撲朔迷離。圖片來源:高宜凡攝

儘管適逢氣候公約簽署30周年,地球升溫現象仍持續惡化。2022年的COP27,總算在烏俄戰爭、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疫後復甦等多重干擾下驚險度過,還出乎意料地催生損失與損害基金。不過,誠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所言:「我們的星球現在還躺在急診室裡!」

作者

高宜凡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在媒體圈打滾多年,歷練傳產、科技、消費、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等路線,希望運用社群媒體的創新機制,帶動民眾理性討論重大議題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