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歷的海事》記錄部落海知識 與遊客一同守護珍貴里海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都歷的海事》記錄部落海知識 與遊客一同守護珍貴里海

2022年12月13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台東報導

近年來,在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推波助瀾下,位於台東縣成功鎮的都歷海岸,成為水上活動的地標。只是遊客在享受這些潔淨的海洋、美麗的景觀之際,部落豐厚的底蘊更不容錯過。農委會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與都歷部落合作,經過一年調查,完成《都歷的海事》一書,讓大眾到都歷休閒遊憩之餘,也能認識它精彩華美的生態與文化。


《都歷的海事》累積部落青年監測成果A。攝影:廖靜蕙

書寫土地段落 一個名字代表一段記憶

部落青年吳龍Asan 、林詩函Siko,以及國土綠網專案經理葉之幸Kanas,一年多來的田野調查,藉由種籽設計透過精美細膩的手繪圖像呈現,書中以「都歷與海」、「編織一張山海食物網」、「編織手藝」、「海事曆」及「永續的海」五大主題,訴說都歷部落族人長久以來,從山海生活環境中學習、演繹、累積、傳承的自然智慧。

都歷在哪裡?按照行政劃分,她屬於台東縣成功鎮信義里,地理位置上則位於海岸山脈南段東側。南界有半屛溪,北界為水無橋小溪,中間則有都歷溪穿越。廣袤的土地由森林、農地、溪流、湧泉、潮間帶等多元複雜的地景板塊鑲嵌在一起,交錯出豐富的生態邊際效應。近2000名居民依傍這片土地生活,其中八成為阿美族人。

都歷部落將傳統領域中的海岸地景,分為12個段落,各有一個名字,地名透漏著玄機。家中若有兒童或未成年人,父母大概要告誡不准到編號7「熊出沒的地方」。原來這裡是一條小河流,在部落記憶中,曾有熊出沒。詩意的「會呼吸的海」(編號9),提醒勇敢的獵人們,在此地要仔細聆聽海浪的聲音。每個地名和由來,都寫入「都歷與海」的章節。


都歷部落的傳統領域與海岸地景。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都歷美麗的海洋,最近也成為水上活動熱點。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山海編織可食可用 海事曆教導海之「月事」

「有別於傳統的保育,把人和自然隔離,里山生活讓人在自然環境中,達成永續的生活,萬物也能棲息其中。」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曾如此描述里山倡議的精髓。「編織一張山海食物網」、「編織手藝」兩章節,就是將都歷傳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又能照顧山海的本事逐一記錄。無論生吃熟食或醃漬,都歷總能透過山海編織糧食安全網。

部落編織的技術不僅止於糧食安全。從里山植物採集開始,編織製作竹筏體、魚槍、魚簍等,透過海女及水下獵人技藝傳承,將里山與里海連結起來。擅長編織也在部落名稱中得到解答——Torik(都歷)在阿美族語,就是將物品固定或編織之意。


海事曆是部落累積的海知識,讓人思考也許能適用全台。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海事曆」這個章節則讓每個月都和海產生關聯。不知道這份曆事是否同樣適用台灣全島,但看著每個月的標題,不禁點頭稱是。例如6月「帶刺的甜美」,起頭寫著:「夏天的海膽,比情人更有吸引力」,9月海的公休月,也讓人好奇這時候善海事的部落族人在做什麼?答案全寫在書中。

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長吳昌祐表示,「海事曆」讓大家重新認識海洋、潮汐之間生產地景的價值。

與之相輔相成的「祭海」儀式,旨在祈求大海風平浪靜、族人出海平安和漁獵豐收,由此開啟漁撈季節,族人得以享用新鮮的食物。待東北季風吹起時,人與大海一同休養生息,等待小魚們洄游、長大、繁衍更多魚群。從春末夏初刺桐花開,直至冬季是大海休生養息的季節,教導族人尊重萬物與自然和諧共生。


雨傘旗魚。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幾位青年為了編寫都歷海岸常見的生物圖鑑,請教部落耆老,耆老以母語傾其所知,說明各種陸上、海中的動植物,牠們的長相習性、出現時間季節、採擷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等知識。

自己的生態自己監測 部落青年學習、歸納里山「關鍵物種」

多年來,都歷部落就確定在生產、生計之餘,也兼顧生態的方向,2003年起就加入農委會林務局的「社區林業」計劃。這項堅持,號召部落年輕人紛紛返鄉做事。吳龍、林詩函和林渶濠Takiyo,早於2015年,就開始經營「都歷海洋教室」。2018年「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起步,都歷部落成為優先保留、兼顧生產、生計及生態的「里山」。

要證明部落生物多樣性,需靠客觀的生態監測。都歷部落則在幾位年輕人的努力下,一步一步走上自主監測之路。

葉之幸說,2018年起,他們便在部落中選定水田、林地、溪流、海邊防風林與濕地等6處地景進行生態記錄。起初,他們跟著具生態調查專長的東河國小老師蔡文川一起做,學習日間與夜間不同的調查方法,使用簡單的網撈、目測及聽音辨識物種。水田的生態調查,會跟著每次農事一起參與、記錄;各地則是一個月進行一次。


部落青年跟著專家進行珊瑚礁監測。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2019年,林管處請野聲生態公司來都歷進行調查,我們就跟野聲的兩位研究員一起合作,並於六處調查點架設紅外線攝影機。」葉之幸說,幾位青年從中學到更多調查方法,並逐步歸納出都歷部落的里山「關鍵物種」,及繪製生態地圖。專案計畫也培養三位部落青年考取初級潛水證照,並與海洋教育者羅力老師,一同體檢都歷傳統海域沿岸的珊瑚礁及魚類調查。

2021年至今累積的調查成果,都記錄於《都歷的海事》,包括4種一級保育類、20種二級保育類及7種三級保育類物種。

觀光和保育如何兼顧? 認識自己的傳統生態與知識、訴說文化歷史

在這過程,雖然意識到部落傳統領域生物相多樣且豐富,不過也發現,鄰近慣農田噴灑的農藥除草劑,正在危害土壤健康與水生動物,連近岸珊瑚礁,都受到不明原因的海底泥沙覆蓋影響。另外,都歷垃圾掩埋場、養豬場污染,以及夏天沙灘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都存在環境風險。他們期待透過生態調查的科學數據,佐以部落傳統的生態知識,思考如何保護都歷的環境。


9月說好讓大海公休,部落族人都做什麼呢?攝影:廖靜蕙

葉之幸舉例,部落青年在帶領水上活動時,都會面臨觀光遊憩或維護生態的兩難。於是,了解部落傳統海域的地名與背後蘊藏的故事,就能向遊客訴說族人的歷史,以及族人與海洋相處的智慧。垃圾不亂丟、不使用防曬油、不隨便拿取海邊生物、不打擾正在進行漁撈活動的部落族人……他們也希望透過這些認知及行為,與遊客一同守護海洋生態,讓海洋惠益得以延續下去。

「我們認為自然環境是都歷最重要的資產。部落的傳統文化與知識,都是山海交織而成的豐富環境所孕育出來的。」葉之幸說。例如捕獵魚類「夠吃就好」,最自然的農法是「採集野菜」,這些人與環境相依相存的方式,並不難體會,部落青年就是由此實踐祖先對待這塊土地的方式。

保留美好的環境,在生計、經濟上也隨之改變。2020年開始,部落啟動帶領遊客友善農事的體驗,如一日養蜂人、到水田除草、野外生態觀察等,不但在山上採集野菜,也在潮間帶體驗採集的樂趣。這些都是在健康、自然的環境基礎下,才有辦法推動的活動,也證明保存里海的價值。


都歷部落由不同的地景板塊鑲嵌,生態邊際效益豐富。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提供

《都歷的海事》一書,是台灣第一本以原住民實踐里海文化所出版里海書籍,是都歷部落和台東林管處合作里山里海計畫多年重要成果,以時令季節為綱,配合實體照片、插圖、文字解說,將海岸阿美族原族與海洋密切依存的都歷部落,從里山植物採集開始,編織製作竹筏體、魚槍、魚簍等,透過海女及水下獵人技藝傳承,將里山與里海連結;追尋祖先步伐,合理利用海洋資源,實踐保育里海生物多樣性,從春末夏初刺桐花開開始,直至冬季是大海休生養息季節,期待小魚們洄游、長大,教育族人尊重萬物與自然和諧共生。
《都歷的海事》12月5日開賣,全台銷售通路包括:五南文化廣場、國家書店及全台友善書店等多元管道。
台東林管處也將於111年12月5日至31日期間舉辦抽獎活動,凡購買「都歷的海事」一書並與新書合照上傳至「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臉書粉絲專頁指定貼文頁面,留言寫下對新書發表的祝福,即可參加抽獎。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