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馬昨(18)日低溫開跑,賽後「雨衣亂丟」的景象登上媒體,凸顯路跑對環境的衝擊。就像減肥要先計算卡路里,各種號稱永續、環保的路跑也並非說說就算。事實上,去年的2021台北馬是首場獲得國際ISO碳足跡認證的馬拉松,盤查下來,每位跑者完賽大約產生281公克的碳。
從一場比賽「幾萬個紙杯消失」到路跑碳足跡萌芽
在碳足跡、碳盤查旋風吹進路跑圈之前,民眾最先注意到的仍是路跑造成的環境污染。清華大學運動事業及政策中心主任黃煜,2015至2017年擔任高雄市體育處長期間,舉辦無數路跑活動,但他發現路跑對環境負擔不小,一場比賽下來,沿途的補給站往往「幾萬個紙杯就不見了」。
路跑的環境問題更早就被提出。2001年創立的超馬協會致力推行「3R措施」綠色賽事,包含Reduce(減少碳足跡、減少消耗資源、減少垃圾)、Reuse(重複使用器材裝備)及 Recycle(使用再生能源、使用再生材料)。不過,要具體檢視成效,仍必須有前後數據對照才能確認賽事減碳成果。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碳管理技術總監黃文輝比喻,「就像減肥前要事先計算食物卡路里(碳足跡),才能知道什麼食物要少吃。」
歷經兩年修訂,運動界與環保署今年7月完成訂定「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碳足跡-PCR),是全台首個運動賽事類別「碳足跡-PCR」,開啟路跑賽事申請環保署認可之碳足跡認證,以及「產品碳足跡標籤(碳標籤)」之路。9月舉辦的第五屆「台灣棲蘭林道越野」、11月的「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都陸續以這套方法首次計算碳足跡。
在這之前,路跑賽事碳盤查早有案例。由台北市政府、中華民國田徑協會及中華民國路跑協會共同主辦的台北馬拉松,4月宣布獲得全球首張經英國標準協會(下簡稱BSI)稽核通過的「ISO 14067 碳足跡盤查證書」。根據盤查結果,每位跑者參賽完大約產生281公克的碳。
瞄準跑衣氾濫問題 興采實業從回收材質著手
碳足跡查驗程序需要時間,減碳行動也不原地踏步。米倉田中馬拉松今年的「3R措施」,包括提供1.6萬多名參賽跑者無淋膜、無塑料的可分解回收材質紙杯、報名及完賽證明全面電子化、大會計時車與領跑車改為電動車等。可以發現,路跑產業供應鏈也自願加入減碳行列。
台灣擁有完善的運動產業供應鏈,今年8月首屆「台灣路跑賽事環境永續論壇」上,運動界首次提出運動產業淨零藍圖,儘管有與會者質疑不辦路跑最環保,但興采實業協理劉昱輝認為,因噎廢食不是好事,如何減碳才是應該思考的方向。
興采實業30年前進入高階戶外休閒機能服飾,如今擁有環保咖啡紗專利及多項國際認證。「路跑是必要之惡,」劉昱輝說,疫情前每年約有600場路跑,產生很多用過即丟的跑衣。今年興采實業跟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合作回收不要的跑衣,重新造粒、抽絲、織布,再造成新的衣服,落實循環經濟。
跑衣採用再生材料製成已蔚為風潮。興采實業供應多家知名運動品牌布料,主打「3杯咖啡渣+5個寶特瓶=1件衣服」,今年更與台灣湛藍海洋聯盟合作,將海洋廢棄物中的寶特瓶製成海洋咖啡紗,升級為「3杯咖啡渣+5個海洋寶特瓶=1件衣服」。
劉昱輝說,咖啡渣回收時要先油水分離,剩下的渣才能與寶特瓶做成咖啡紗前的原料。咖啡渣瀝出的油可以做成泡綿、薄膜,雙雙獲得美國生質材料認證,甚至有些廠商更做成化妝品或洗髮精。
迪卡儂從源頭設計改善 運動器材不買用租的
運動用品供應商品牌迪卡儂旗下擁有一條龍的全產業鏈,永續發展專案經理許家榕分享,從研發、設計、生產、運輸、販售,共同語言就是減碳,首先從源頭開始進行「環保設計」,要可維修、更耐用、或是比前一代產品減碳10%。
許家榕舉例,部分品項的運動排汗衫材質為100%寶特瓶回收紗(RPET)再製、部分登山鞋的皮革使用食品加工後的廢棄皮革、縮小包裝體積降低運輸碳排放、無水染色技術減少廢水污染等,目標2026年所有迪卡儂的產品都是環保設計。
循環經濟專案經理解朝峰表示,未來迪卡儂會嘗試「租賃」計畫,並非一定要販售運動器材,使用權取代所有權,以提供運動方案為主;也將延伸二手市集活動,迪卡儂將「收購」功能良好的二手產品,經過檢查再轉賣給消費者,目前規劃收購產品不限迪卡儂。
「產業鏈都能做到淨零,賽事才有辦法減碳到最低。」超級馬拉松運動協會理事長郭豐州表示,計算碳足跡就是為了找出碳排熱點,透過優先與友善環境的廠商合作,逐漸降低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