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今(28)日公布2050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提出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減排目標為24%,12項具體策略如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在2030年達到45.46~46.12GW,氫能發電891MW、節電量達345.7億度等,還要搭配碳匯、碳捕捉利用等,達成減碳目標。
2030年減碳目標「24%±1%」 環保署:已是最大可能性
總統蔡英文2021年宣示我國將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國發會於今年3月公布淨零路徑,包含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等「四大面向」,共12項關鍵戰略。今(28)日進一步提出階段目標,公布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減排目標為「24%±1%」。
目前我國依《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訂定五年一期的階段管制目標,第一期目標設定2020年較基準年(2005年)減量2%,第二期2025年需減量10%,第三期則是2030年前減20%,距離零排放皆有不小落差。
長期關注氣候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等民間團體今日也發表聯合聲明,認為國發會今日公布的「24%」目標,與現行溫管法設定目標相差無幾。且目前六都的淨零自治條例或承諾,都已提出30%以上的減量目標,國內排碳大企業也紛紛強化氣候目標,可見民間、地方皆已做好準備,中央卻遲遲不肯提出30%~40%的減量目標,令人懷疑淨零的決心。
環保署長張子敬說明,每個國家的狀況、基準都不同,提出的自訂NDC或減碳量也會有不同,但各國都是朝著淨零目標努力,以台灣目前手上已掌握的東西,估算最大可達到的就是24%。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轉型過程必須要務實地理解,國際上都預估2030年之後的新科技才可能產生巨大減量效果。目前我國也已投入很多在科研與示範性計畫,未來8年內會盡力研發落實,眼下正是「科學家救世界救國的時候」。
能源轉型去碳化 目標2030年再生能源建置46.12GW
國發會今日公布12項關鍵戰略具體行動,由於能源碳排占我國最大宗,「能源去碳化」成主要工作,12項戰略之中能源轉型就占了6項。經濟部說明,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要擴大到45.46~46.12GW,其中離岸風電13.1GW、光電31GW。鑒於過去風電、光電建設常發生爭議,為此必須推動法律放寬讓土地複合利用,利用新科技搭配儲能與升級電網技術,盡可能不去影響環境及土地原有使用。
氫能發電目標在2030年達成891MW,同時導入大量工業製程應用。其餘前瞻能源將以生質能作為貢獻主力,目標2030年達805~1329 MW,另有地熱發電56~192 MW、海洋能1MW。
同時,也搭配電力系統改善及儲能建置,目標2030年儲能系統建置5500MW,並提高智慧電表建設至600萬戶等。而節能更是2030年前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工業、商業、住宅或是運具等各大部門共同參與,節電量中期目標要達345.7億度、節熱227.3萬公秉油當量。
經濟部強調,減碳前期主要是靠再生能源導入及生活行為改變,後期需要靠「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來輔助產業進一步減少碳排,經濟部規劃2030年CCUS減碳目標為176~460萬噸,並在2025年前就會推出2案示範計畫。
汽機車電動化、碳匯多管齊下 減碳潛力逾7000萬噸
龔明鑫指出,如果12項關鍵戰略都能如期、如質完成,減碳效益會非常顯著,預估減碳量可達7200萬~7600萬噸,相當於2020年全國排碳量的29%。
其餘戰略規劃,針對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戰略,交通部表示,會在2030年達成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電動小客車市售比達30%、機車35%。等到2040年,市售汽機車就要全面電動化。為此也將導入完善使用環境配套、輔導產業技術升級,提高電動運具數量。
農委會則規劃透過增加森林、濕地面積或環境復育等方式,提高自然碳匯量,目標2040年碳匯量增至1000萬噸。
資源循環部分,環保署以資源生產力以及人均物質消費量為指標,目標2030年資源生產力達每公斤104元、每人平均物質消費量降至10.7公噸,盼透過廢棄物材料化、燃料化或肥料化等方式達成。
金管會也會負責推動綠色金融,要求上市櫃公司從大到小,個體公司一路到合併子公司,將於2029年全數完成碳盤查及查證。
環保署也將透過宣導、對話,提升民眾對淨零綠生活的認知與行為。而為了落實公正轉型精神,國發會也將召集組成公正轉型委員會,聯合12項關鍵戰略主責機關與勞動部、原民會成立推動小組,確保在轉型路上「不遺落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