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拋2040年淨零 中研院分析可行性籲及早行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聯合國拋2040年淨零 中研院分析可行性籲及早行動

2023年03月31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今(31日)出版《淨零之路》研究專書,分析台灣可以執行更積極的淨零路徑,呼應聯合國提出的2040年淨零目標。這條路徑還能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對社會、環境帶來正面影響,呼籲政府及早投入行動,把握關鍵的轉型契機。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舉辦記者會,邀影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寳貫(左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左下)說明研究成果。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研究發現:更積極淨零路徑反而幫助經濟成長

中研院今日發布《淨零之路》研究專書,分析我國減碳路徑並提供政策建議。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書主編、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寳貫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解析研究成果。

蕭代基說明,研究團隊建立一條更積極的減碳路徑與策略(P3情境),與目前政府的路徑對比,套用經濟模型分析對全體經濟社會的衝擊。結果顯示越早投入淨零行動,就能創造越多經濟效益,比起現行路徑帶來更多正面影響。

蕭代基指出,不論是碳定價或電力結構轉型,都必須提早行動,目前淨零路徑仍需要強力的政策工具。以經濟誘因來說,必須課徵碳稅、能源稅,建立「除碳基金」投入研發新的減碳與除碳技術,移除空氣中累積的溫室氣體。法令層面也必須制定排放總量管制與排放標準等「命令控制」規範,以及由多個小型組織結盟、共同減碳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等各層面相互搭配,使淨零事半功倍。


研究發現,更積極的減碳路徑(P3)比起政府設定的路徑能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圖片來源:《淨零之路》

非聯合國會員仍應遵循淨零? 學者:融入國際社會的契機

為了升溫控制在1.5°C,聯合國最新研究要求已開發國家必須在2040年達到淨零排放、2050開始負排放。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是否該該遵循這項建議?王寳貫說明,台灣作為全球前20大經濟體,即便不是聯合國會員也有義務跟上目標。

王寳貫說,台灣追求淨零不光是一種「道德責任」,因國際供應鏈不可避免受到碳關稅等機制影響,國內產業也能藉此機會轉型融入國際。

蕭代基提醒,目前多方研究皆指向人類社會應及早投入減碳,但各國政府多抱持「搭便車」心態等待他國成果,拖延整體動力。我國《氣候法》已經上路,成為繼歐盟之後第一個明定碳邊境機制的國家。有了法源,各部會都應該開始行動,並成立獨立機構監督各部會成效與設定長期減碳路徑。


研究建議,應立即減少化石能源發電,自2030年起加上CCS(碳捕捉封存)技術。圖片來源:《淨零之路》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