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溯源】第十走:映照山城百年發展 走訪跨世代建築群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深坑溯源】第十走:映照山城百年發展 走訪跨世代建築群

2023年04月24日
文、圖:邱慧珠

​每每到國外,都會去走訪當地有特色的建築,因為從建築可推敲出當地的歷史文化,是認識一個地方很容易入門的方式,比如去歐洲看教堂、到日本看合掌屋等,就是以建築著名的行程。

而在深坑,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土埆厝、石頭屋、閩式三合院、日式洋樓等。深坑能有如此豐富的建築樣貌源自於他百年前的重要轉運地位,靠著水路與陸路的地理優勢,一度成為極重要的物產集散地,舉凡大菁、茶葉、稻米等經濟作物都曾在深坑轉運,跨世代建築群,對映百年山城的發展軌跡。​

傳統土埆厝與石頭屋​

林家草厝位於阿柔地區半山腰,屋頂是白茅草覆蓋,牆面則由石頭與土埆堆砌,是台灣罕見尚有人居住的茅草屋,內廳則有一面夯土牆,斑駁樸實。每隔三到五年,志工團便會以「嵌厝」(台語發音,指在暗竹和明竹之間塞入一小束的稻草)的傳統工法,一層一層地修復屋頂。​

早期茶山的運輸不便,建築多就地取材,如吳江敏女士的石頭屋是黃家女兒的嫁妝,聽說來自由永安居工匠的手藝,正門兩側工整的人字砌牆面,以斜角方式交錯疊砌,冬暖夏涼。蔡家的土埆厝,雖沒有茅草屋頂覆蓋,但牆面皆採石頭或土埆堆砌而成。 ​

閩式三合院​

黃氏古厝​

深坑黃氏入墾後先後建了七座古厝,成為在地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建築群。其中永安居為國定古蹟,是典型泉州安溪型的三合院紅磚大厝。當地還有許多先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與生活隱喻,藏於古樸的鄉里間,等待發掘與鑑賞。 ​

「紫氣鍾文山家聲遠播,雲祥聚淡水世澤長綿」。這是永安居的門聯,橫批為「紫氣盈門見彩雲」,淵遠流長,是家族的出處,道不盡對子孫殷殷期盼。全台十大古宅永安居,應建於1912年,由黃連山二房蓋,背山面河,火庫起,因功名正廳翹燕尾,內部整片豪華花磚,屋頂剪黏朝向同一方向,以示兄弟齊心。​

興順居,1913年由四房所蓋,左右護龍翹燕尾,位於深坑街頭,無銃樓,內裝豪華有石雕與花磚。潤德居,於1916年由五房所建,滿是桂花圍籬。六房厝—黃家草厝,下為石條,上是磚,頂上蓋茅草,因此地為牛穴,牛要吃草,故而屋頂用茅草。開基祖厝因翻修多次,確切年代已不可考。黃家宗親祠堂,供奉黃世賢牌位是重要的精神象徵,重要慶典、食祖都在此地舉行。

連山祖厝,早年周圍種滿麻竹,又稱為麻竹寮古厝,是由連山公帶著六個兒子,到坪林尋找木材,親手搭建,是唯一一棟上半部木造,下半部由石條堆砌而成的古宅,於咸豐10年(1860)建造,迄今已160年,保存至今,十分不容易。最大特色是黃家房子裡面住的卻是高姓人家。福安居,於1890年建造,與連山居都有比正廳高的銃樓,銃樓兩兩相望具防禦功能,居高臨下,禦敵方便。​

抗日將軍陳秋菊的德鄰居舊宅 ​

位於旺耽的「德鄰居」古厝,由傳奇人物陳秋菊興建於1899年。背山面水,外埕寬敞,視野遼闊,開喜烏龍茶曾借用前埕辦桌拍攝廣告。古厝延續安溪厝的建築特色,雖為單進、多護龍的三合院建築,但左右護龍及正身都以圍牆及山門封住,形成內、外埕的空間配置。

牆基和前埕為方形條石,簡樸典雅。建構則以「火庫起」屋身、正面入口採「凹壽」設計與石棠花紋的窗型。目前仍有人居住,不對外開放參觀。​

日治時期建築​

 

洋樓​

深坑老街上原先多為草屋,但一次大火後全毀,取而代之的是瓦屋。日治時期黃德隆經商致富,於1926年興建三連棟的德興居,門面與內部用料十分講究,在德興二字旁,有兩隻鰲魚,龍頭魚身,分別有掌雨跟鎮火的作用。

根據門牌說明,立面乃當時流行的四柱三開間紅磚及巴洛克山牆、洗石子泥塑、彩色磁磚等裝飾元素,建構日治象徵「文明進步」的建築風格,是當時深坑老街最為時尚的豪華店屋。​

亭仔腳建築​

深坑老街的亭仔腳建築是日治時期延續閩南式臨街面的亭仔腳空間,將正統西洋建築的立面,鑲嵌在合乎台灣氣候、設有亭仔腳的店屋空間,這是因為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而出現的建築風格與組合式的空間。

亭仔腳的特色是既開放又遮蓋,提供半公共、半私人的空間。不但是街屋及台灣農村建築的特色,也是農村生活裡人際關係的交流方式,也富饒人情味。​

深坑農會​

深坑農會創立於日治大正7年(1918年),時為「深坑信用組合」,位在老街街頭,目前仍為農會的辦公場所。農會百年建築以磚造為結構主體,正立面外牆為洗石子建材,兩側的窗戶為日治時期特有的上下拉窗。一樓兩側超大的半圓拱窗,則是最大的特色。

整體外觀顯得簡潔,裝飾單純。過去在農會後方的穀倉已經拆除,只能從「深坑區農會百年日式建築」的虛擬重建影片中探知昔日風華。​

深坑廳舊址(1901年) ​

深坑廳(又稱深坑分駐所)的舊址隱身於老街中段巷弄旁的一個不被注意的角落,前棟為戶政事務所與深坑分駐所值班台舊址,目前已拆除。後棟的紅磚建築物則是興建於日治時期,至今已百年歷史。當時日人稱為「煉瓦造瓦葺及洋小屋」,也就是紅磚建造、文化瓦屋頂、歐風木桁架,是當時地方行政機關的流行樣式。

120年前,深坑廳(1901~1909年)的轄區包含現今台北市文山區和新北市新店區、石碇區、深坑區、坪林區,曾經是大台北盆地東南一隅的政治中心。當年的深坑廳在二戰後改設為分駐所。

過去大門入口處的地板下方藏有一口百年以上的古井,目前已經封閉。舊址空間活化與老街風貌改造息息相關,舊址雖然具有歷史特色與保留價值,但是構件需要重新盤點、文資價值也需要重新論述,期待透過空間活化再現深坑廳的歷史風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坑溯源」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