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溯源】第九走:炮仔崙文化地景見證農村互助精神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深坑溯源】第九走:炮仔崙文化地景見證農村互助精神

2023年04月10日
文、圖:邱慧珠​

炮子崙在行政區域上屬於阿柔里,在空間上住戶分散,山上都是世居農戶,百年前的種茶榮景已不復焉,年輕人多移往城市工作或者生活。茶產業的興衰見證深坑的產業變遷,產量規模雖已不復以往,但是「茶原鄉」卻留下豐富的人文地貌,舉凡人情、自然生態、水利設施等,讓深坑擁有唯一見證台灣早期茶業開發史的農村地景。​​

沿著茶山古道拾級而上,在即將抵達林家草厝之前,在水梯田旁便可看見一棵樹勢優美、樹蔭濃密的杜英,在無窮的天際迎風搖曳,就像等候客人上門的迎賓樹。走到盡頭就是「林家草厝」。擁有百年歷史的林家草厝是由石造地基、土塊堆疊出的土埆厝,白茅草屋頂更添古意。大約五至六年,農會產銷班就會號召志工上山幫草厝更換屋頂,以維持草厝的傳統地景。這樣的農村互助精神,形成台灣最美的風景,風景美,人心更美,而這棵百年杜英就是屹立不搖的見證。​


攝影:邱慧珠

​人文與自然共同織就的文化地景

文化地景在不同脈絡的詮釋之下有不同的內涵,但終究不脫「人類與自然交互作用下的各種呈現的多樣性」的核心敘述,反映土地的永續利用與維護地景的自然價值。炮子崙地區富涵風土人情,且有豐富的農林地景,充分呈現由常民生活、文化與山林土地互動所產生的農村文化地景。我們則是透過社區參與的角度描述炮子崙文化地景的發展潛力。 ​


攝影:邱慧珠

農村互助與誠信的道德義務展現在敬天、順天、事天的風土倫理。炮子崙的人情故事在茶山瀰漫,例如外地移居的黃金城是國小美術老師退休,曾以種栗子地瓜得到全新北市冠軍;深坑區農會黃土水總幹事自力經營「1792茶園」(以文獻記載深坑最早種植茶樹的年份為名),希望將來對外開放,成為教育體驗的場所;高義泰則於中年返家接掌家中的天晴茶園,並且在老街地緣經營旅客服務中心,透過手作豆腐教學寓教於樂。

他們都以農作做為「check in」地方的儀式,建構在地認同。蔡班長等人透過身體實作串接了各種不同文化習性與背景形成社群網絡,醞釀出當地長期的互信以及動員能量,透過社區行動讓地方社會得以呈現不同的地方性想像。​

在地居民投入與參與 型塑與山林共生的生活風貌 ​

炮子崙的農林地景是居民生活和土地交互作用的呈現,例如自然山林、古道、茶園、果園、梯田、池塘和溝渠、伏流、瀑布、土埆厝、石頭屋等多元地景。在傳統技術方面,保留傳統密集的人工耕作方式,並有製茶、傳統建築修復工法(如土埆製作、嵌厝等),與山林共生共存。​

文化地景需要在地居民的投入和參與,始於居民生活的場域,調查過程勢必和在地居民的生產活動、生活習俗、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等息息相關,關鍵在於社區居民等權益關係人的共同參與。

我們在去年(2021)舉辦「百年杜英再現—老樹文化地景的社區實踐」工作坊,帶領居民實地踏查與訪錄,透過在地居民的參與,能夠獲得過去生活和文化的記憶,並且積累在地知識。​


攝影:邱慧珠

農村互助的精神在炮子崙山上傳承著,地方生活自有其倫理秩序,與山下的深坑老街的商業性邏輯形成不同的地方性想像。

以炮子崙做為一個農村文化地景的概念來分析:第一,在空間上不屬於單一的村落、行政區或者文化傳統,它具有獨特的脈絡性。第二,具有特定的風土倫理立場。透過日常生活的身體實作與對環境變化的體驗,和在地的人事物持續互動才能感同心受。第三,透過身體實作產生地方認同。地方各面向的連結必須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身體實作、對自然環境變化的體驗、和在地的人事物互動之後,方能逐步建立潛移默化的過程。​


攝影:邱慧珠

文化景觀的定義

文化景觀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聯之環境。(《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文化景觀的種類包括:神話傳說的場所、歷史文化路徑、宗教地景、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地景、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其他人類和自然互動而形成的地景。(《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條)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坑溯源」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