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26日舉行「九降風離岸風力發電」專案小組初審,九降風風場由貝富新能源(BlueFloat Energy)開發,位於新竹縣及新竹市外海區域,採用浮式風機,專案小組最後決議補件再審。民間團體指出,開發單位的鯨豚調查結果與鄰近風場數據差了4.8倍,夏季鯨豚調查掛零,鄰近風場卻都有記錄到,質疑有隱匿數據嫌疑;環委也直呼資料不全、浪費時間。
十次蝙蝠調查只交六次結果 鯨豚目擊率明顯低於鄰近風場
「你們這家開發商做的生態調查是我看過資料最不全的」,環委張學文直言,開發單位準備資料缺東缺西,宣稱完成10次蝙蝠調查卻只提供六次資料、海域生態調查也只完成兩季而非四季。環委甚至無從判斷是引用其他風場資料還是自行執行的調查,因為部分調查資料並未標註調查位置。張學文不滿說,「你沒有準備好就不要先送來,否則到時候我又要再看一次新的資料,這就是浪費我的時間。」
九降風離岸風力發電計畫預計採用浮動式離岸風機,風場面積約125平方公里、水深64至96公尺,單機裝置容量為9.5至20MW。依據環說書內容,開發單位在2022年1月至11月中進行21趟次海上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1趟海上調查僅有六趟有目擊海豚紀錄,包括真海豚、瓶鼻海豚、 印太瓶鼻海豚。衝擊區的目擊率為每百公里0.69群次,對照區內則沒有目擊記錄,目擊率為零。
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就質疑,附近的渢成風場海豚目擊率為每百公里2.2群、渢利風場2群、萊風風場1.57群,九降風卻僅有0.69群,與其他風場差異達2.9至4.8倍。事實上,九降風與許多鄰近風場的海上調查時間、區域都有重疊,民間質疑有隱匿數據嫌疑。
另外,開發單位的夏季調查紀錄顯示鯨豚目擊為零,但是其他風場都有目擊紀錄,甚至還記錄到在台灣罕見的鬚鯨,明顯出現落差。曾鉦琮說,合理懷疑風場鯨豚調查團隊能力不足、調查方式有誤或隱匿數據的可能。
海保署要求增派鯨豚觀察員 夜間增加聲音監測
關於海域施工及風機運轉等水下噪音對鯨豚的衝擊,開發單位提出將劃設警戒區及預警區,採聲音監測、人員監看雙重監測。施工船將配置至少三位鯨豚觀察員,其中一位作為輪替。
海保署代表指出,船隻分為兩區監測,但輪替者僅有一位,為了避免視線被阻擋的情況,應該規劃四名觀察員同時在船上。另外,夜間仍須以聲學監測法為主,開發單位規劃使用熱影像儀確認有無鯨豚進入警戒區,有規避夜間施工不打樁承諾的疑慮。
開發單位承諾,將安排至少四名鯨豚觀察員,每12小時輪班一次,24小時船上都會有監測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