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ni kami 我們在這裡」玩部落,來一場森川里海藝術小旅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itini kami 我們在這裡」玩部落,來一場森川里海藝術小旅行

2023年11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梅舒花蓮報導

2005年藝術家暨策展人王力之,因緣際會來到港口部落。駐村期間看到部落老人家即使面對作物收成利潤不高、不知道在外遊子是否回家,但為了下一代仍持續經營土地,遂決定落地深耕。約略同期,林業署花蓮分署留意到花東沿岸水梯田陸化與棄耕的問題,為恢復梯田光景,2010年與港口部落合作復育水梯田,設計開發「海稻米」品牌。

待在部落的這些年,王力之對「富足」有了不同的體悟與感受。部落的富足跟都市的富足不太一樣,她解釋,「如果生活與自然密切相關,你會有種『好野人』的感覺。反之則會感覺生活匱乏,進而想要把持什麼。」

Dipit部落後方的山坡地種植多樣的植物與作物。圖片來源:節點共創提供

森川里海藝術小旅行

人口外移與文化保存是原鄉面臨的挑戰。若要趕在長輩殞落前傳承文化,「如何將傳統智慧轉換為生存機會」是部落首要面對的現實條件。策展團隊節點共創於2018年走入花蓮豐濱,訪談部落耆老累積口述資料,今(2023)年團隊以豐富的文史與實驗創作為基底,首次推出「itini kami 我們在這裡!森川里海藝術創生旅行」,以阿美族語「我們在這裡」之意,邀請民眾走入花蓮豐濱鄉,與部落共續創生脈動。

在港口部落、公部門與地方團體、策展團隊等協力之下,又恢復了過去花東沿海水梯田的光景。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2016年,花蓮分署循著《里山倡議》將海岸線的復育計畫拓展至森川里海。2018年,節點共創接下「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並訪談耆老,彙整口述資料與整理地方文化材料編撰成。節點共創也邀請藝術家駐村,帶領部落一面滾動藝術創生動能,一面連繫長輩與孩子。「要趕在老人家還在、孩子長大前,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將記憶與經驗保留下來,介紹給孩子,並由他們來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部落。」王力之說。

2023年,工作團隊以過去累積的文史資料與實驗創作為基底,策劃「小旅行 」要讓部落的創生動能持續滾動,旅程首先從四個部落——港口、復興、貓公、新社展開。

走進部落植物園 更少不了採藤渡河

走進Dipit(復興)部落,會發現這裡跟其他部落不太一樣。不只因為面海背山,這裡也是台灣首個「無菸部落」,強調「不菸、不酒、不嚼檳榔」。

萌生無菸部落的想法,起源自部落長輩掛心在外遊子的健康,希望孩子「站著出去,不要躺著回來」。Dipit部落協會總幹事張慧芬笑著說道,「最初我想說,推動無菸部落,這樣還有誰要回來?」

來復興部落小旅行,首推植物染,民眾可用當地種植木藍藍泥,染出深淺層次不同的織線。藍染原料就在部落後方,這裡也是返鄉青年鄭秀美口中的「植物園」。此外,來部落怎麼能少了親水行程,港口部落推出「採藤渡河」——長虹橋未興建時,靜浦部落的族人為採集建材,會製作竹筏橫渡秀姑巒溪。節點共創專案企劃楊雅涵分享,經訪談得知此特色,並藉港口部落位於石梯坪到長虹橋間、秀姑巒溪河口地帶的地利之便,策劃出有機會下水體驗的行程。

返鄉部落青年鄭秀美帶著民眾踏訪Dipit部落的「植物園」,一面解說植物名稱與功能,一面採摘葉子並用嗅覺、味覺、視覺與觸覺向民眾介紹如何辨識植物。圖片來源:節點共創提供

過去長虹橋(圖中後方的紅橋)尚未興建時,部落族人會自製竹筏泳渡秀姑巒溪,到對岸的山上採集家屋的建材。圖片來源:節點共創提供

貓空部落「工藝一條街」 自然資材變吊飾

有賴於豐濱鄉社區發展協會與族人復振文化,貓公部落發展出「工藝一條街」。在這條街上,座落多間外觀別緻的工作坊,如苧麻、輪傘草編織或釀酒工作坊。導覽員表示,這些工作坊全都是熟稔工藝的Ina(Ina在阿美族語中是「媽媽」的意思,也是對部落阿姨較親暱的稱呼)在她們平時創作空間所搭建的工作坊。

導覽員表示,部落正在與時間賽跑,許多經苧麻編織輝煌時代的Ina,已高齡80-90歲。雖然她們還在世,但有些技法已經記不起來了,且編織技法繁複,不易傳承。部落最年輕且承襲技法的族人,是一位約60歲的姐姐。

工藝師現場教學如何不使用黏膠,而是以繩結固定自然資材。黃梅舒攝影

國小自辦新歌發表會 唱出族曲保存與創新

全台噶瑪蘭族人僅不到1000人,花蓮縣新社國小是唯一的噶瑪蘭族重點學校,全校共有18位學生。新社國小老師林玉妃分享,過去因為戰亂遷移,族人為了生存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文化與歌謠漸漸消失。多年前的一場復名活動上,林玉妃意外聽到長輩唱著沒聽過的族曲,為了不讓文化在時間裡溜走,便抓緊了長輩還在世時向他們學習並教授孩子。

2019年,為了把老人家還健在的聲音錄下來,新社國小與音樂人黃培育合作錄製並發行專輯,不過,在缺乏錄音設備及經費的狀況下,怎麼錄?

林玉妃笑道,錄製過程很克難,最初的錄音場地空曠有回音,只好把桌椅疊起來充當錄音室。好不容易要錄音,卻又因為正值莫氏樹蛙求偶季,響亮的蛙鳴聲讓錄音無法順利進行。最後找到校長室才完成,不過因為冷氣機滴水有聲音,長輩與孩子們就這樣在悶熱又不能亂動的情況下完成錄音。迄今共錄有四張專輯。

新社國小的孩子與老師們保存歌曲之外,也以生活與文化為靈感創作歌曲。圖片來源:節點共創提供

新社國小與山海和部落菜園比鄰,孩子與自然學習場域很近。一位老師表示,接下來新社國小將進入民族實驗學校籌備期,未來的文化課會從一週三節提升至八節,期待孩子能更全面地學習族群歷史、山林知識、狩獵及野菜文化並找到自己想成為的人。

※ 2023年11月4日 12:07 更正:原句「新社國小與藝術家王力之合作錄製並發行專輯」有誤,更正為「新社國小與音樂人黃培育合作錄製並發行專輯」。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

作者

黃梅舒

While pursuing wanderlust, pick up some stories on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