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Dipit:從野菜智慧見識山林魅力 | 環境資訊中心

復興Dipit:從野菜智慧見識山林魅力

2015年12月01日
作者:廖靜蕙(環境記者)

9月花蓮豐濱難得晴朗的好天氣,太陽熱力十足,是個適合到山中走走的日子。復興部落的faki(阿美語阿公、祖父的意思)王明源,早已等著帶遊客到山上踏查。今年幾個颱風接連過境台灣,一直到入秋仍不時有颱風的傳聞。不曉得是否真是颱風前的低氣壓使然,山谷中的風彷彿靜止了,走沒幾步山路就汗流浹背。

一把刀一包鹽呼喚山海

今年會有幾個颱風過境山谷?不如跟著faki到森林裡找颱風草,葉中央的摺數透漏著訊息,不過人們所擔心颱風,大自然的萬物則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復興的族人則學著了解箇中道理,並且盡力保全自然資源。


復興部落野菜拼盤:左上:檳榔心;右上:蕗蕎、秋葵;左下:芋頭;右下:車輪茄。攝影:廖靜蕙

面海背山的環境,無論是山上生長的野菜或海裡提供的海鮮,提供復興部落豐富的自然資產,部落周邊的溪流帶來森林回饋的淡水,海洋則帶來海中的生物,部落的古名「dipit」在阿美語就是指貝類,因世居的環境裡有帶來海中貝類的溪流而著稱,這條溪流因此叫做「dipitan」力比但溪。

跟著王明源faki上山,沿途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瀑魯幹溪邊設置竹筒做成的飲水設施,來自山上甘美的泉水,不但族人可以飲用,盛滿水後因敲擊發出清脆響聲,還能驅趕、警告野生動物,讓牠們知道已經到界線了,不能越雷池享用faki、fayi(阿美語阿嬤的意思)辛苦耕種的農作物喔!

左上以水聲趕走野生動物;左下:王明源Faki;右:颱風草。攝影:廖靜蕙

左上以水聲趕走野生動物;左下:Faki王明源;右:颱風草。攝影:廖靜蕙

族人只需帶著一把刀、一包鹽上山,就能在山上度過幾天的日子。王明源教導遊客用芋頭葉盛水喝,摘一片山棕遮風擋雨;山上野炊只需一包鹽。「我們教導遊客愛護森林,到森林裡,森林才會愛護我們。」

草食阿美

阿美族是島上各族中,最擅長利用野菜的民族,常有人戲稱為「草食民族」,又因再苦的植物都能吃,又有「能吃苦的民族」之稱。藤心、山苦瓜都難不到他們,這種苦,非常苦,不過對身體好,經過fayi妙手,更成一道道回甘的美味佳餚。

但享用佳餚之前,要認真的跟著faki採集野菜才行!一邊跟著學阿美語,昭和草kalawangay、大花咸豐草(洽查某)kasipilay、龍葵tatokem、過貓pahko、山蘇lokot、牧草心peneng……其他叫不出名字卻可以吃的植物,統稱「懶懶菜」,這種野菜利用的智慧徹底打敗島上各民族,堪稱「叫我第一名」!

faki教遊客如何觀察山中的植物和生態,對於會阻擋樹木成長的一些攀藤植物,也會適度的清理,期待它們長成大樹。過程如何拿捏分寸,全憑faki本事,而這可是faki的faki的faki……代代相傳下來的知識。

採集的野菜帶回部落廣場,讓遊客體驗海貝部落的傳統生活;另一邊,fayi早已準備從菜園鮮摘的車輪茄、蕗蕎、芋頭,柴燒的米飯,以月桃葉盛裝,香氣襲人;海裡現捕的魚,只撒上一把鹽後炙烤。部落以樸實的方法煮食,再以感謝的心情食用,是對食物最大的敬意。

柴燒飯。攝影:廖靜蕙

柴燒飯。攝影:廖靜蕙


以月桃葉盛裝的米飯,香氣十足。攝影:廖靜蕙。

不只是餐桌上的飲食來自山海,餐桌上一應俱全的杯盤碗筷,都是部落耆老就地取材製做而成。檳榔葉鞘的擺盤、椰子殼做成的碗、竹子挖出來的湯碗,以及筷子,都曾是部落日常的一部分,如今有如工藝品,令來客玩賞愛不釋手。

「山中資源太豐富,山裡很多植物都是早期族人採集用來當日用品,」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總幹事張慧芬,先生是復興部落人,結婚後定居於此;最近受邀於環境教育學術暨實務交流國際研討會分享時說,多年來族人在植物利用上早已純熟,無論是通脫木(蓪草)、山棕、黃藤,都可整株利用。

張慧芬說,山上沒有點心零食可吃,為了換錢買餅乾,激發fayi到山中採集蓪草心,也帶動蓪草製紙產業;不僅如此,蓪草各部位還有解渴、當口香糖吃,甚至療傷、止血都好用。山棕葉可做成掃把,皮則編織成日常用品、童玩,纖維當蓑衣,嫩心又是阿美族的最愛的零食,但不易取得。黃藤除了心可以吃,還可編織、做成玩具。王明源faki即常常編織小鳥,送給來訪者。

刺五加訴說的愛情

部落只有35戶人家,大多為高齡長輩,與山林相處就是養生之道。來到復興部落,都可享用「刺五加」茶,醫學報告顯示,刺五加具有抗氧化、解疲勞的效果。復興的長輩們不但用來養生,更樂於分享給來客,要大家健康元氣。

山上長了很多野生的刺五加,過去族人不以為意。直到部落的fayi生重病,才有了刺五加茶。據說,醫生已診斷fayi的癌症「不行了」,但是faki太愛他,四處詢問相關的醫療意見,有一次,他的朋友請他喝刺五加茶,並說刺五加富含維生素E,具有療效;一喝之後,心想山上多的是刺五加,不如煮給fayi喝,反正試試看無妨。

野生刺五加要爬很高才摘得到,儘管faki80歲了,每天仍到山上採集刺五加,fayi也每天喝;至今,「fayi還在煮飯、煮菜給faki吃。」

不但如此,faki希望每個人都健康,於是召集其他faki,到山裡採刺五加給大家喝,把愛分享給來部落的每個人,並且以此招待來客。張慧芬說,這些刺五加茶不賣,只請客人喝,歡迎大家來部落玩。

復興還有一項當地才有的料理,稱為阿里鳳鳳alifonfon,意謂家人的便當盒,據說是海岸線阿美族上山工作所帶的便當,學自新社部落再加以變化,以林投葉、月桃葉繁複的編織,緊裹著米食料理,可滴水不漏帶到四處,肚子餓了都可以吃。製作過程有一份對家人的摯愛,享用阿里鳳鳳之際,同時回想到家庭情境,溫暖透過食材進入體內,滋潤內心。

阿里鳳鳳:前由林投葉編織而成,後由月桃葉。攝影:廖靜蕙

阿里鳳鳳:前由林投葉編織而成,後由月桃葉。攝影:廖靜蕙

部落入口處裝飾著水鹿,代表嗅覺聽覺敏銳機警並且合群,以此期勉族人敏捷而團結。復興部落是全國第一個無菸部落,這代表著無菸、無酒、無檳榔,與其他阿美族部落大異其趣;部落共同的信仰是耶穌,信仰教導是部落的生活重心;原以為很嚴肅的阿公阿嬤,卻處處顯露風趣幽默。

沒有渾然天成的景觀,復興的fayi 、faki,以與山林共處的故事,帶領遊客認識上帝交付給他們的自然資產,從中學習身為地球好管家、將這份家產永續的道理,他們不但食在山林,他們的情感也與這片山林相依。有空不妨到復興部落走走,聽聽山林中的風聲以及fayi 、faki的故事。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