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食物有蟲很正常? 吃蟲變成低碳的糧食危機救星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這些食物有蟲很正常? 吃蟲變成低碳的糧食危機救星

2024年05月27日
文:張雅茹(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昔有炸蟋蟀,今有大王具足蟲拉麵,對許多人來說,吃蟲很獵奇,有些人認為噁心,但這件事其實並不那麼稀奇。人類的食蟲文化相當久遠,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全世界有紀錄的食用昆蟲就超過1900種,食蟲人口超過20億。

或許你這輩子都不想吃到蟲,但這可能比想像中還困難。


包括無印良品曾推出的蟋蟀仙貝,「呷蟲王者」食蟲課程中介紹各種國內外的昆蟲零食。圖片來源:陳冠蓉攝影

這些食物可能都有蟲:草莓醬、番茄醬、巧克力

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草莓醬、番茄醬、紅色糖果,部分可能含有胭脂蟲所提煉出的「胭脂紅」色素。胭脂蟲是什麼?根據行政院食品安全資訊網,胭脂蟲原產於南美洲,由於體內含有大量紅色血液,經過磨碎、加工後,就成了現代常見的紅色食用色素,不僅被利用在食品添加,也是化妝品的原料之一。

由於胭脂紅色素的成分有蟲,素食者也要特別留意以免破戒。2012年美國星巴克曾使用在草莓星冰樂上,引起許多素食者反彈,隨後停用胭脂蟲色素。


說不定你已經吃過蟲了。圖片來源:觸口自然教育中心「呷蟲王者」食蟲課程簡報。

除了使用到胭脂紅色素的食品,巧克力有蟲也是正常的事。以巧克力為例,因可可栽種、採收到加工過程中很難完全避免昆蟲混入的情形,美國食藥署FDA,制定了一個可接受標準。根據規定,每100公克巧克力中,最多能含有60個以內的昆蟲碎片,而啤酒花每10克可接受2500隻蚜蟲。


和胭脂蟲相似,膠蟲所分泌的蟲膠中含有紅色色素,是天然紅色的染料。攝影:陳冠蓉

你嚐過蜂蛹鬆餅嗎?

吃蟲乍聽之下驚悚,但好處其實不少。聯合國糧農組織曾在2013年出版《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報告,提到許多昆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而且因為不需要從飼料中獲取熱能來保持體溫,平均僅使用2公斤的飼料就能生產1公斤的昆蟲肉,和生長一公斤需要8公斤的飼料的肉牛相比,飼料轉換比相當高。而且昆蟲養殖所需的水和飼料量較少,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也較低,這些優勢使得昆蟲成為解決全球糧食危機及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方案之一。

嘉義觸口自然教育中心在這個月舉辦「呷蟲王者」食蟲課程,邀請民眾動手做蜂蛹鬆餅。蜂蛹吃起來的味道有點像鹹蛋黃,由於體積小,放在鬆餅中也不太容易被察覺到存在,是環境教育教師眼中比較親民的蟲蟲食材,現場民眾的接受度也很高。


課程中邀請學員試著評估從肉類養殖和昆蟲相比,了解所需消耗的資源差異有多大。圖片來源:陳冠蓉攝影

台灣只有三種可食昆蟲?

過去有業者在社群上分享,因推出麵包蟲產品,被民眾檢舉遭開罰數萬元的慘痛經驗,除了要跨越消費者食蟲的心理門檻,食用昆蟲在台灣遇上了什麼問題?

根據食藥署食品原料整合查詢平台,國內法定食用昆蟲僅有蜂蛹、擬黑多刺蟻,以及蠶蛹三種,連台灣早期常見的古早味炸蟋蟀,也不在此列。只要不是這三種蟲就不能吃嗎?也不全然如此。

進入該查詢平台,首頁上一行鮮明的藍字註明:「本平台非正面表列,並非平台未載列品項即不得供為食品原料使用!」食品原料分「傳統食品原料」與「非傳統食品原料」,由於無法逐一列出所有傳統食品原料(如雞鴨魚肉、蔬菜水果及五穀雜糧等),沒列在上面的食品原料就要依「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辦理申請,食藥署審核通過後就會被列進平台。但目前普遍大眾對食用昆蟲接受度不高,研究實驗又需要耗費大量金錢和心力,廠商常常有心但無餘力,以至於台灣幾乎看不太到蟲蟲料理。

要如何「蟲食」信心?環境教育教師林宸嶢提到,日本食用蟋蟀養殖產業相對穩定,例如推出蟋蟀拉麵,無印良品也推出蟋蟀仙貝、蟋蟀巧克力棒,他認為改變外型、味道、口感,大眾能接受的程度相對會高一點。


嘉義觸口自然教育中心舉辦食蟲課程,邀請民眾動手做蜂蛹鬆餅。圖片來源:觸口自然教育中心「呷蟲王者」食蟲課程簡報。

除了研究建立毒性評估數據、積極開發食譜或創新料理方式,以及環境教育提升大眾接受度,人類食用昆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反對吃蟲常常並非因其味道或營養價值,而是受到其他文化大國影響食物的選擇和品味,如果我們能用更客觀和包容的態度看待食用昆蟲,或許能對不同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何判斷是否為傳統型食品?

傳統食品原料包括:雞鴨魚肉、新鮮蔬果、五榖雜糧等,判定「傳統型食品」的主要依據是其「食用歷史」。在國內,食品需有至少25~50年的食用歷史,還有食用族群區域的廣泛程度、該原料在歷史上主要作為食品還是藥品等因素也會被納入考量。如果是經由非傳統方式培育、繁殖、加工而導致食品的組成或結構改變者,則有可能被判定為非傳統性食品原料,需要進行安全性評估。

作者

張雅茹

喜歡看海,也喜歡看山,學習生活,期待自己更貼近生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