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淺貨輪藏污染風險 海保署分析近期海污事件提升應變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擱淺貨輪藏污染風險 海保署分析近期海污事件提升應變力

2024年08月22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李育琴 高雄報導

今年7月凱米颱風來襲,造成七艘貨輪擱淺在台南、高雄、屏東海岸,成為民眾打卡熱點。然而對海島台灣而言,滯留或擱淺的船舶卻是海洋污染的巨大風險,一旦船上的油料因意外而洩漏,可能造成海洋生態浩劫、岸際環境污染,嚴重影響生態健康和經濟。

7月凱米颱風來襲造成7艘船舶在西南海岸擱淺。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7月凱米颱風來襲造成七艘船舶在西南海岸擱淺。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海洋委員會針對海洋污染災害防救,制定了「重大海洋污染緊急應變計畫」,在面對重大海污事件時規範各部會權責分工,能夠預防和應變,保護海洋環境。18日海洋保育署舉辦研討會,邀請各部會和地方政府分享近期海污事件的應變處置過程。海保署以2023年高雄港外海天使輪沉沒、東部海域岸際不明油污事件為例,透過與會者共同探討,提升未來海污事件的應變能量。

高雄港外天使輪沉沒 貨櫃漂流  500噸油料有洩漏風險

2023年7月杜蘇芮颱風襲台,高雄港外海帛琉籍貨櫃「天使輪」傾斜沉沒,船上1400多個貨櫃落海漂流。船難發生時,高雄港務分公司與海保署、海巡署、交通部航港局等單位成立緊急應變中心,救援船上人員外,也需阻止船上500多噸燃油洩漏,否則恐造成高雄海域重大災難。

2023年7月高雄港外海天使輪傾斜後沉沒,造成貨櫃漂流。圖片來源:海保署

2023年7月高雄港外海天使輪傾斜後沉沒,造成貨櫃漂流。圖片來源:海保署

天使輪沉沒不久,船上貨櫃開始在海上漂流,油料也已洩漏。隨著颱風到來,船體加速破損斷裂,海保署同一時間要求船舶所有人提污染防治措施和除油計畫。颱風過境二日間,油污往外漂散,當時更有遊客在旗津沙灘踩到黑色的油球,證實油污已經漂上岸。

等到颱風過後,海上除油作業才開始執行,港務公司費時一個月將500噸油從沉沒的船裡抽上來,而漂流的貨櫃僅移除200多個,其餘沉入海底成為海底廢棄物。

海保署專門委員馬振耀指出,為預防油料洩漏造成海洋污染,第一時間調度應變資材攔油索、吸油棉等,同時進行污染擴散的模擬,啟動衛星監控,及無人機空拍海域狀況,了解油料洩漏將可能漂移的方向。此外,也進行海洋的水質監測,如果污染發生,也能作為向船東及保險公司求償的證據。

天使輪油污軌跡衛星監測。圖片來源:海保署

天使輪油污軌跡衛星監測。圖片來源:海保署

船東和保險公司消失  事後跨國求償

然而,事發後天使輪的船東消失,保險公司也不作為,相關應變措施由港務公司及海委會代為處理。

馬振耀指出,本案緊急應變處置支出費用達1800多萬元,後續併入求償計畫向船舶所有人跨國求償。此外,航港局也將該保險公司列入黑名單,未來禁止該保險公司承保的船隻進入台灣海域。

馬振耀表示,這起事件凸顯港口管理單位在實體港口外的緊急應變仍有加強空間。由於船公司不作為,海保署當時徵調台塑及中油等公司協助清除海上油污。而颱風也影響海上執行作業,未來面對惡劣海象如何有更好的緊急應變辦法,以避免油污擴散,值得思考。

海保署專門委員說明天使輪海污事件的應變處置。攝影:李育琴

海保署專門委員說明天使輪海污事件的應變處置。攝影:李育琴

東部海岸不明油污事件  調查需更多科技支援

去年12月從綠島、屏東、宜蘭到新北,陸續有漁民拍到污染照片。由於污染已經上岸,無法從海上圍堵,當時地方環保局派出大量人員進行清除工作,光是綠島就用了792人次,共清除將近5000公斤油污。

當時有6艘漁船的漁具受到污染,海保署採集船上油污,送至法國機構進行油品分析,以掌握油品的成分和狀態,追蹤可能的偷排船舶。

當船舶擱淺有漏油的疑慮,海污緊急應變的處置會利用無人機空拍和衛星進行監控,並且做污染軌跡模擬。然而本案件較為特殊,馬振耀說,油污是出現在海面下,最後才漂上海面,襲向岸際,因此衛星並沒有拍到油污軌跡。雖有找到幾艘可疑船舶,但由於缺乏明確的證據,要做出行政處分有困難。也不排除有岸上的廠商偷倒電機廢油。

工作人員在綠島清除礁岩上的油污。圖片來源:海保署

工作人員在綠島清除礁岩上的油污。圖片來源:海保署

這起東部不明油污染事件至今未找到行為人。顯示海污的應處仍需更多科技技術的支援,除了追蹤污染行為,也能透過油品分析、油紋比對找到污染源。此外,與地方政府的聯繫也需加強,才能有效掌握污染行為,減少污染擴散。

台灣位處國際重要航線必經路徑,每年發生的海事案件上百件,東北季風和颱風來時更是船舶擱淺的易發時刻。交通部航港局東部航務中心科長蔡翰元指出,台灣的位置和天候因素,隨時處在海難事件的高風險環境下,為了因應這個挑戰,航港局設置智慧航安資訊平台,透過監控、預警、通報、應處,降低海事發生機率,並在海難發生時設法降低造成的傷害,打造乾淨的海洋環境。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