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調節池到滯洪網 東京地底下的防洪秘密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從調節池到滯洪網 東京地底下的防洪秘密

2024年09月1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吳奇諺、陳昭宏 東京報導

在比丘尼橋公車站下車,沿著一旁的高速公路橋步行約5分鐘,眼前的白子川靜靜流淌著。白子川是東京107條河川之一,白子川調節池群位於市郊,在高聳的首都高速公路橋下,被錯綜複雜的高速公路交織著,猶如奇幻故事裡的魔法陣。


東京共有27座調節池,是都市防洪的關鍵。圖為「比丘尼橋下游調節池」。攝影:陳昭宏

說起東京的防洪系統,國際媒體報導最多、在近期凱米颱風侵襲台灣中備受矚目的就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首都圈外圍排水道),又稱為「地下神殿」,是位於東京近郊埼玉縣的地下排水工程。

不過,面對極端降雨,東京的防洪法寶不只是一座地下神殿。

地下七層 東京的防洪秘密

「這條河平常深度只有10公分左右。」一邊指著介紹,東京都第四建設事務所課長照井安則說,白子川暴漲起來,水面可達2公尺高,而避免白子川氾濫的秘密就在地底下。

這個魔法般的防洪設施,就是連通白子川與石神井川,長達3.2公里的隧道式「白子川地下調節池」——最多能容納84座奧運游泳池的水。可惜因為前幾日的降雨,《環境資訊中心》此行採訪無緣見到。

但是,我們跟著照井踏著公園管理處的鐵梯,走入地下室般的空間。隨著地表的悶熱散去,不知不覺來到另一座「比丘尼橋下游調節池」,白子川就在一行人的右上方。

攝影:陳昭宏
調節池內部,水泥柱無盡延伸,柱與柱之間是一個個深不見底的豎井。攝影:陳昭宏


2017年落成的「隧道式」白子川地下調節池,連結白子川與石神井川兩條河流。圖片來源:擷取自東京都建設局網站

當降下暴雨,河川暴漲,就可透過人為控制,讓滿溢的水流入調節池。調節池內部只見水泥柱無盡延伸,柱與柱之間是一個個深不見底的豎井。井口到底部約有七層樓深。

白子川流域共有三座調節池,分別是比丘尼橋上游、下游調節池以及2017年落成的白子川地下調節池。

根據東京都廳資料,1982年颱風帶來每小時雨量65毫米的降雨,白子川淹水面積達55公頃;而隨著比丘尼橋上、下游兩座調節池完工,2005年的颱風最大時雨量高達80毫米,淹水面積則比先前小了78倍。


平常深度只有10公分的白子川,暴漲時水面可達2公尺高。圖中左前方為比丘尼橋下游調節池。攝影:吳奇諺  ​

調節池串成滯洪網 有一天會直通東京灣

為了加強應變水患、地震、火山噴發、電力通信中斷與傳染病爆發而提出的「東京強韌化計畫」,計畫目標之一是建造更多的調節池。

目前東京的地底下共有27座調節池,總儲水容量為264萬噸,「比兩個東京巨蛋再多一點」,照井說道。


東京都第四建設事務所課長照井安則。攝影:吳奇諺

照井指出,每小時50毫米以上的降雨,1980年至1989年只發生過20次,近期卻已有50幾次,「這是由於近年氣候變遷所引起的暖化所致」。目前東京的河川整備標準是每小時75毫米,而每年這種豪雨的發生機率是5%。

在地圖上,照井比劃出一條串起河流、海洋與調節池的線。例如從東側的「古川地下調節池」連通東京灣,直接排放入海。這是面對極端降雨的東京,想盡辦法也要達到的「百年安心」目標。

「很困難啊,非常花時間。」與其他河川的調節池連結成網的想法,照井估算,大概要3、40年才有機會實踐。


照井在東京河流地圖上,比劃出一條串起河流、海洋與調節池的線。攝影:陳昭宏

※本系列報導特別感謝李國伊、曹葦如協助翻譯
※點此看完整【我推的防災生活】系列報導

作者

陳昭宏

探索矇矓中開展的世界、滲透身體的網,與身體和環境結盟,共同行動。

吳奇諺

編輯/旅人/觀察者
走過山與海,願它能永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