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眠海洋的地雷、彈藥正在腐蝕並釋放有毒物質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長眠海洋的地雷、彈藥正在腐蝕並釋放有毒物質

2024年09月05日
轉載自對話地球;文:大衛·亞當(英國自由撰稿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至今的炸彈和地雷正對海洋生物和沿海社區造成日益嚴重的威脅。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美長達數月的衝突中,有無數船隻和飛機葬身薩沃島(Savo Island)附近海域,以至於人們給這片太平洋海域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鐵底海峽(Iron Bottom Sound)。

一架二戰期間美國海軍戰機的殘骸,拍攝於所羅門群島的太平洋海底。圖片來源:Media Drum World / Alamy
一架二戰期間美國海軍戰機的殘骸,拍攝於所羅門群島的太平洋海底。圖片來源:Media Drum World / Alamy

幾十年過去了,這些殘骸及上面的物品和貨物(包括彈藥、爆炸物和燃料中的有毒化學品)仍靜靜地躺在所羅門群島附近這片深海海域的海底。隨著它們的不斷腐蝕和洩漏,重金屬和碳氫化合物等化學物質也進入了這裡的海洋環境,給周圍的生態系統、甚至人類健康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這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鐵底海峽僅是其中一例。從夏威夷到波羅的海,研究人員正在爭分奪秒地研究這些陳年彈藥給海洋環境造成的風險——以及應該如何處置它們。

這些彈藥很多都是被人故意投到海中的,為的是在戰爭行將結束之時把沒用完的處理掉。「把武器彈藥投入大海的做法由來已久,」研究這一問題的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應用研究實驗室主任馬戈·愛德華茲(Margo Edwards)表示。

這些武器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干擾,但漁業以及海上風電等海洋活動正日益侵入這些武器的長眠之地。而隨著彈藥外殼腐蝕,環境污染的風險在逐年增加。「這就好像是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不斷拓展,與一個20世紀40年代、甚至更早時候做出的決定產生了交集,而這就是這場衝突的起因,」愛德華茲表示。

準備應對災難

有些廢棄軍火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地標。例如,1944年美國理查德·蒙哥馬利號(SS Richard Montgomery)遭遇暴風,在倫敦以東50英里泰晤士河口的淺水區擱淺沉沒,之後便一直留在了那裡,桅桿在湍急的水流中清晰可見。據估計,這艘船上裝載著約1400噸的未爆彈藥。1970年的一項評估發現,如果這些彈藥爆炸,將引發一場足以淹沒附近希爾內斯鎮(Sheerness)的海嘯。

然而,很多情況下,人們並不清楚水下這些危險物品的的體量規模和具體位置,要麼是記錄遺失,要麼就是根本就沒有記錄。奉命處置這些危險剩餘軍火的船員焦慮緊張,往往會盡快將它們丟進大海。

多年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就是眼不見心不煩。不過,一些專家表示,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了。裝有被遺棄爆炸物的金屬容器在不斷腐蝕,現在洩漏的風險越來越大。如果大量容器同時或者在短時間內發生洩漏,就會造成嚴重的污染事件。研究人員表示,我們至少需要更好地進行調查和監控,以便對風險水平進行正確評估。

波蘭科學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海洋研究所從事海洋傾倒彈藥的地球化學家亞採克·貝烏多夫斯基(Jacek Beldowski)表示:「發生一場巨大的環境災難的所有條件都已經具備。一切都取決於腐蝕的速度,以及是否會同時發生。」

評估環境風險

海底未爆彈藥給環境帶來的威脅主要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被遺棄的化學武器,如芥子劑。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這種毒劑製造的毒氣令戰壕中的士兵聞風喪膽。這些藥劑,以及砷等分解產物對海洋生命有毒,並會在魚類和甲殼生物的幼體中富集。

第二種危害來自TNT等常規爆炸物的成分。這些物質是已知的致癌物,因此科學家不能設定所謂的「安全」暴露水平。

親眼目睹了波羅的海情況的貝烏多夫斯基表示:「兩者都是持續的海底污染源,並且正在釋放有毒成分。」

他說:「波羅的海裡有大約4萬噸化學彈藥,以及大約50萬噸常規彈藥。化學彈藥腐蝕後更易識別,因為可以看到彈體中部用於擴散化學戰劑的爆炸裝藥。」

2022年,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訪問弗勞恩霍夫計算機圖形學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Computer Graphics Research)時站在一枚二戰時期的滑翔機炸彈後。該研究所研究廢棄軍械帶來的生態影響。圖片來源:Jens Büttner / dpa / Alamy
2022年,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訪問弗勞恩霍夫計算機圖形學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Computer Graphics Research)時站在一枚二戰時期的滑翔機炸彈後。該研究所研究廢棄軍械帶來的生態影響。圖片來源:Jens Büttner / dpa / Alamy

毫無疑問,有毒化學物質正在被釋放出來,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威脅,而是完全取決於濃度以及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這正是德國基爾大學(Kiel University)毒理學家埃德蒙德·馬澤爾(Edmund Maser)正在研究的問題。

馬澤爾在波羅的海進行了實驗,將貽貝分別暴露在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放在那裡的正在腐蝕的地雷,以及地雷中掉落出來的TNT碎塊旁邊。三個月後,他們發現,放在TNT碎塊旁邊的貽貝吸收的TNT及其衍生物的量比放在較完好的地雷旁邊的貽貝高400倍。

馬澤爾表示,這表明,環境污染的風險會隨著彈藥的腐蝕而顯著提升。

「如果我們等待太久,那麼這些炸彈、地雷和魚雷彈頭都會失去金屬保護殼。那樣一來,爆炸物的暴露面會變大,溶解進環境的速度也會更快。」

目前,波羅的海已知的海底彈藥棄置點附近已禁止捕魚。但馬澤爾的實驗室研究表明,包括北海在內其他地方生長的貽貝,也開始表現出相似的污染跡象。20世紀80年代採集的貽貝並不含有這些有毒物質。「2000年首次檢出彈藥化學物質。然後從2012年開始,我們明顯檢出了這些化學物質,」馬澤爾表示。他強調,雖然濃度仍然較低,但會繼續增加。

馬澤爾說,不能等到事態發展得更糟,現在就需要採取行動。「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補救,防止腐蝕進一步惡化,避免海洋環境受到進一步的污染。」

問題應該由誰來解決?

確保彈藥的安全,或者將它們從海洋中取出,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工作。彈藥棄置點受到擾動有可能會引發事故以及導致彈藥金屬外殼進一步破損。過去曾經進行過有控引爆,但這只會讓污染物擴散到更大的區域。

由誰來負責也是一個問題。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應急規劃與管理教授大衛·亞歷山大(David Alexander)研究了泰晤士河中的理查德·蒙哥馬利號帶來的風險。他指出,要讓沈船變得更安全是一個複雜的事情,因為那是一艘沈在英國水域的美國船隻。

「美國政府在1948年和1967年曾提出要採取措施,而英國政府說,不,謝謝,」他說。

對於包括所羅門群島在內的太平洋島民而言,該由誰來負責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因為他們實際上是繼承了他人造成麻煩。衝突與環境觀察站(Conflict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的環境政策官林賽·科特雷爾(Linsey Cottrell)指出,美國和日本曾與國際非政府組織一起,在帕勞(Palau)等地清除彈藥。

他們所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清理陸上遺留的彈藥,因為這對當地人的威脅更大。但科特雷爾說,他們必須把清理工作擴大至近海。

她說:「帕勞和所羅門群島高度依賴旅遊業和潛水。解決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明年將是那場賦予了「鐵底海峽」之名的戰爭80週年的紀念日。那時候造成的問題卻至今仍未解決。

※本文轉載自對話地球,原文標題〈未爆彈藥成為海底的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