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區六星計畫:曇花一現的流星計畫? | 環境資訊中心
李永展

新社區六星計畫:曇花一現的流星計畫?

2005年03月16日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謝長廷院長上任後提出「台灣新社區六星計畫」,將社區總體營造的六個重要面向列為施政重點。對「六星計畫」的宣示吾人喜憂參半,喜的是,行政院長在眾多政務中特別將社區營造列為他的施政重點,代表台灣社造十年持續受到中央的重視;憂的是,社區居民好不容易已逐漸瞭解到社造的真諦,六星計畫會不會讓他們以為這是要取代社區營造的新計畫,而把十年社造的心血化為烏有。

六星計畫將游前院長所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由文建會的「新故鄉社區營造」、內政部的「城鄉新風貌」、教育部的「永續校園」、及環保署的「環保社區」,再往前走了一大步,將產業發展、社區安全、及健康照顧納進來,更能符合永續社區的「生態、生活、生產」之「三生」理念。持平而論,六星計畫是一個進步的政策,但進步的政策必須有配套的機制,才能真正落實核心價值──永續發展理念,所以有些更細緻的執行機制值得特別提醒。就橫斷面而言,這六大面向(六顆星)之間的競合關係為何?每顆星的具體內容又有那些?都應該清楚勾勒,例如,六星中的環境景觀及環保生態原本就很難切割,如果現階段是因分屬不同單位而分割,未來如果環境資源部成立,則這二顆星的分割是否真有必要性?

如果六星計畫是為了鼓勵民眾積極營造社區,使其能被認證為「六星級社區」,那麼政府便應先建立六星計畫的認證制度,而那些條件是社區成為六星級社區所應具備的更應該「說清楚、講明白」。但如果六星計畫是要作為給不給予社區經費的「補助型計畫」,更必須釐清其具體作法,例如,跟現階段「政策型計畫」及「競爭型計畫」之間的界面為何?社區要達到幾顆星才給予補助?補助的是規劃設計費還是工程費?補助的額度又該多少?政府財政能否負擔得起?

其實,六星計畫要真正擴大十年社造的成果,並不在於社區是不是被認證為六星級社區或是否有補助,而是要透過這個機制,讓社區居民能更全面地投入社造,而不是讓專業團隊又多了一個新管道爭取經費,因為惟有社區居民主動且全面地投入社造,才不會只是讓專業者累積自己的經驗,而無法幫助社區居民自我成長;果如此,一旦專業者抽離社區,只會造成社區居民更大的失落及社造更大的倒退。此外,如果要編列工程費,不應一開始就編列大筆經費施作,應該採「小區施作、雇工購料」方式來辦理──先在小範圍以符合永續發展理念的方式實作,並以當地居民為工人,購置適地的材料施作,如此才能適地適作,才能真正落實由下而上的社區參與理念;而只有當小區施作成功,才可以在社區全面施作,如此才能避免過度設計或浪費資源。

我們要再次提醒,六星計畫的真正意涵應該是要讓社區能夠茁壯成長、能夠邁向永續,要達到這個願景,有二個重要層面必須具體化:首先,六星計畫必須喚起民眾對核心價值(永續發展)的認知與重視;其次,必須讓社區有落實核心價值的永續操作能力之機制,惟有此才能讓社區自主運作,讓社區成為推動六星計畫的尖兵。

社區營造要撰寫的是一篇篇美麗動人的在地故事,它是進行式,沒有完結篇,而主角則是社區本身。要落實六星計畫當然需要社區扮演稱職的推手,但如果政府沒有仔細思索社造的真諦,沒有落實永續社造的機制,而只落入口號式的宣示,則六星計畫恐怕會變成曇花一現的「流星計畫」,這是我們不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