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傳水田 收容落難水生植物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家傳水田 收容落難水生植物

2007年11月06日
摘錄自2007年11月5日聯合報萬里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原是作陶人的陳德鴻在台北縣萬里山區有處6畝梯田的「秘密花園」,現已近半成了收容落難溼地植物的中途之家。從各地搶救回來的台灣水韭、水車前、萍蓬草等百餘種因環境破壞而瀕絕珍貴物種,都暫時在此落腳。如今這片庇護中心,已宛如台灣溼地植物的種源庫,至今培訓出400多位溼地義工。

陳德鴻說,台灣有300多種原生溼地植物,它們在整個生態、食物鏈裡角色,就像蓋房子的地基一樣,餵養昆蟲、兩棲類動物,也提供棲息空間。即使面對人類排出的汙水,它們的微管束能把水域上方的氧氣帶到水域下的根盤區,讓一些菌類藉此消化、分解汙染物,變成植物生長的養分,不費絲毫能源和消毒藥劑,就把乾淨的水還給河川。

為了幫水生植物尋找另一條活路,陳德鴻自創一套「溼地經濟學」。他把「大葉田香」引到烏來福山部落種植,讓原住民開的餐廳拿它滷豬腳、做果凍待客菜。 「當這些水生植物可回自己的家,台灣肯定比現在美上10倍。」這幅想像中的美景,驅策陳德鴻繼續為溼地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