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城溼地另一個選項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給大城溼地另一個選項

2007年11月26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溼地上的鱟;圖片來源:楊明哲由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所推動的全國濕地評選規劃案,19日到彰化漢寶與大城溼地作現勘的工作。這是為了下個月舉行的全國公園綠地會議所作的會前工作。然而,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卻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彈,聚集了群眾在會勘現場進行抗議的行動。

根據報載,縣府以電子報的方式通知3鄉公所,表明縣府的立場是「不支持、不同意」,並張貼縣府網站公開呼籲鄉民反對,攜帶標語布條,在芳苑鄉漢寶村、大城鄉台西村攔住踏勘濕地的官員陳情,堅決表明反對政府把他們的家園劃為保育濕地。這個脫軌的演出只因為這個背後隱藏了一個「大城工業區開發案」的黑幕。這個由地方主管機關發動與中央政策對槓的戲碼,在台灣的政局已經不是第一次,但卻赤裸裸反應了長期以來我們以溼地就等於「荒地」的誤謬,與以為只有開發建設是讓居住在溼地附近鄉鎮脫貧的刻板思考。

台灣的西海岸綿延數百公里的海岸線是以沙灘和泥灘地的溼地生態系為主,這樣特殊的棲地形態造就了台灣過去幾百年來西海岸農漁業的發展。雖然,漁民在一望無際的沙泥灘地討生活是相當不容易,特別是在東北季風盛行的冬季,中部沿海地區的「九降風」帶來的刺骨寒風,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在不斷的適應過程中, 從牡蠣、文蛤、蝦猴、魚苗捕撈等方法,靠海維生的居民也發展出多樣的討海生活,更創造獨特的媽祖海洋文化。

然而,在1970到1980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十大建設的發展,濕地變成解決土地需求最容易的來源。填土造路,一車車的建築與工業廢土將台灣西海岸的濕地刻意的變成荒土,不僅把原本具有相當生產力的漁業活動慢慢消滅,同時在那言論禁錮的年代,想保護家園的聲音都選擇沈默的。也因為工業的發展,造成在原本賴以維生的溼地消失後,年輕的勞動人口逐漸外移,使得這些沿海的聚落日漸蕭條。再加上選舉文化的操弄,讓這些無法外移的人口更形封閉,與外界隔絕。在縣政府一條線的操作下,讓大城與漢寶的聚落相信,只有持續投注工業區的開發這兩個鄉才有可能脫貧翻身。

然而,大城與漢寶濕地真的只有工業區的一條宿命? 縣府有提供這兩個地方另外的選項嗎?答案很明顯是沒有的。但是,我們可以看看台南縣七股潟湖和雲林縣麥寮的例子做對比,其實就可以得出答案了。麥寮工業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不用贅述了。相對的,七股潟湖在1990年代因為濱南開發案和黑面琵鷺保育之間的拉鋸戰後,七股與台南縣市境內的濕地得以保存。保存後的濕地經過地方環保團體與社區的努力經營和保護區的劃設,不僅創造出日亦不絕多樣的生態旅價值,更重要的保存溼地生態系持續擁有高經濟價值的漁業生產,這樣雙贏的局面,從到南鯤鯓「刈香」的阿媽口中說出看一大群黑面琵鷺的驚艷和享受新鮮海產的快樂,就可知道溼地是可以有另一種選擇的。

11月20日在中興新村召開的全國綠地中區會前會中,筆者很高興能夠聽到大城鄉的秘書能夠承諾,大城濕地如果有其他的選項,工業區的開發就不是大城鄉的唯一選擇。如果這是真誠的承諾,那就應該儘快的將台南的成功例子趕快告訴鄉民,或是辦一團大城鄉民到台南南鯤鯓的刈香團,讓大城的阿公阿媽看看黑面琵鷺,吃吃台南的海鮮,他們就可以知道大城溼地也可以擁有和七股一樣的在地榮耀與永續的未來。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