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賓看暖化:全球暖化與國家政經發展 | 環境資訊中心

阿賓看暖化:全球暖化與國家政經發展

2005年02月25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這一天下午,阿賓碰巧路過經濟部。經濟部大門前熱絡的人來人往引起他的注意。原來等等有場說明會即將開始,主題是全球暖化與國家產業走向的關係。於是,愛湊熱鬧的阿賓不改其本性,又再次大剌剌的走進會場,想一探究竟。

「自從1997年「京都議定書」通過,再加上西進、南進的產業外移政策,還有中國的崛起,現在企業經營是越來越困難了喔!」阿賓遠遠就聽到一個中小企業老闆大吐苦水。拿了會場裡的簡報仔細一瞧才知道,原來研究已經確定,全球暖化的現象來自於過多的人造溫室氣體產生。為了減緩地球溫度的上升以減少其所導致的氣候變遷對人類居住所帶來的衝擊,國際間先有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再有「京都議定書」來明確規範批准公約的國家應如何對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進行減量。

溫室氣體排放,又以二氧化碳為多,所以大家現在談溫室氣體減量,就先講二氧化碳。然後,製造二氧化碳的來源又以燃煤、燃油、及液化瓦斯的火力發電為最,這些電力又主要用於工業用途上,在台灣主要是水泥、鋼鐵、石化這三個產業….這些零散的線索在阿賓的腦袋中轉了一圈。啊!都連起來了!難怪喔,只要那個什麼「輕」的要建廠,就會有抗爭。環保團體和當地居民說這些對長遠的國家發展沒有幫助,還會破壞生態,可是政府就說是要拼經濟!對耶,電視每次都這樣演!

阿綠伯開始報告:「這是第一張投影片。」

「大家可以看出,台灣的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GDP)從1995年的12686美元,提高到2003年的13156美元,而二氧化碳排放在十年內也幾乎是成倍數增加。這不到一千塊美金的GDP ,要用一百多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1的二氧化碳去換,顯示我們的產業結構還是過度依賴傳統工業。未來,政府將推動調整台灣的產業結構2,並延續1998年全國能源會議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策略。」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張投影片,」阿綠伯有氣無力地說。

 

台灣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

根據1998全國能源會議訂定我國控制二氧化碳的政策:

1.供應端: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為現有的三倍,加強使用再生能源。

2.需求面:推動節約能源,加強執行能源查核,推動產業界自發性節約能源運動。

3.研擬中:碳稅、能源稅、二氧化碳總量管制、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評估參與國際性京都彈性機制的可行性。

聽到這裡,一位悶了已久的百貨集團經理突然生氣地站了起來說:「叫我們節能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卻還通過中油八輕與台塑大煉鋼廠兩個投資案3,我看喔,就算台灣全部百貨業都摸黑經營個五、六年4,省下來的排放量也不夠所有石化工業一年用!真是成何體統!」「石化、鋼鐵兩大產業是台灣的基礎工業命脈。也不想想,若不是我們提供石化原料與成品,百貨公司哪有東西賣;若不是我們提供眾多的就業機會,又有誰會去週年慶大拜拜?基礎工業要排放很多溫室氣體本來就是應該的啊!」一個穿著體面的大石化企業的代表這時理直氣壯地站起來說話了。

「果然又開始對嗆了。這麼辛辛苦苦的準備,總要讓我報告完啊!」阿綠伯現在不止名字綠,連臉色都綠了….。

結果這場說明會就在一片鬧轟轟中不了了之。阿綠伯邊收拾資料,邊開始碎碎唸了起來:「這問題就是雞生蛋、蛋生雞。要經濟好,就免不了得犧牲環境;要環境好,就要忍受經濟成長稍微緩慢。可是也不是沒有解決之道啊,就像天平的兩邊,總是要慢慢找到平衡點的,所以人家才說要永續發展嘛!歐洲已經有很多國家都朝這個方向邁進了5,哪有人像我們這樣,每天都各自吵各自的,永遠找不到解決之道。」

阿賓陪著無奈的阿綠伯走出會議廳。在走廊上,看到幾個剛才也出席的,遠從世界各地而來的跨國企業集團高階主管。原來那些主管們在決定明年海外代工合作工廠之前,得先到各國瞭解每個候選工廠的工業製程是否符合國際環保規範及省能、潔能標準6、各國家因應全球暖化的產業政策,以確認該集團明年的海外佈局版圖。

「不知道看到剛剛那些吵鬧景象的主管們,心中作何感想?」阿賓越想,越覺得台灣還有好多地方要努力!

 

 

單元延伸:

1. 什麼是ISO 14000?

2. 「對做」下的環評新制

註解:

1. 二氧化碳當量度量溫室效應的基本單位。

詳細內容請見:http://she.moeaidb.gov.tw/topic/pabc.asp 何謂「二氧化碳當量」。

2.推動調整台灣的產業結構

為因應1997年「京都議定書」所規範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及相關期程,我國在1998年所召開的「全國能源會議」中,針對「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發展趨勢及因應策略」、「能源政策與能源結構調整」、「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調整」、「能源效率提升與能源科技發展」及「能源政策工具」五項議題進行深入探討,並訂出五大工作目標。其中,就產業結構部分希望以建立高附加價值的知識產業為目標,以創立競爭力為考慮核心,並達到建立自發性之經濟誘因機制,以有效達到節約能源之目的。並期許能在2020年,將我國的製造業產業結構調整為:

技術密集工業55%、傳統工業20%、基礎工業25%。

*註:根據統計,2004年台灣製造業佔產業結構的25.76%。

資料來源:政府能源政策之制訂及執行成效探討
http://www.tri.org.tw/unfccc/download/87Energy.doc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5211403071.xls

3.中油八輕與台塑大煉鋼廠兩個投資案

在京都議定書即將生效的前兩個多星期,行政院正式通過台塑大煉鋼廠及中油雲林石化科技園區八輕兩項重大投資計畫。據估計,這兩個投資案,雖然共可創造1兆元的產值,是國內基礎產業年產值的1/10;但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將是全國總排放量的1/10左右。這無疑是對台灣的二氧化碳減量行動產生了雪上加霜的效果,也顯示政府在施政上的矛盾。

相關新聞閱讀:

中油八輕相關報導

台塑大煉鋼廠相關報導

4.台灣全部百貨業都摸黑經營個五、六年

根據統計,台灣2000年的能源使用排放二氧化碳結構中,商業用途佔總排放量的6%,化工業佔14.84%,鋼鐵業占16.9%。

資料來源: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國家通訊_環保署_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七月

5. 歐洲已經有很多國家都朝這個方向邁進了

在1990~2002年間,前歐盟會員國的每人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11.6公噸減至2002年的11.1公噸。在比例上減少了6%。減少的大部分原因主要乃德國減少了22%、英國減少了17%。此外,比利時、丹麥、法國、盧森堡、荷蘭及瑞典也都有減少。

另外,在歐洲,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與溫室氣體排放量也不再呈現正相關。1990~2002年間,前歐盟15個會員國中,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總量減少了23%,從1990年的每百萬歐元689公噸減至2002年的每百萬歐元533公噸。在1990至2002年間,大多數的舊會員國其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是減少的,只有葡萄牙和西班牙例外。2002年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總量,最多的是希臘每百萬歐元1177公噸,最少的是瑞典每百萬歐元303公噸。

註:前歐盟指的是中歐十國未加入前的歐盟。

資料來源:
Analysis of GHG trends and projections in Europe
http://reports.eea.eu.int/technical_report_2004_7/en/tab_content_RLR

6. 歐洲已經有很多國家都朝這個方向邁進了

台灣非京都議定書締約國。但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其最大的約束力來自綠色貿易。特別是在第一階段必須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國家,政策上已做修正,會要求產業進行配合,否則將無法在施行國境內銷售。目前國際間積極推動的ISO 14000系列認證,即是評估企業環境管理的準則。從產品的製程開始即需符合各項環境管理系統,如產品生命週期評估、企業環境報告書、綠色標章等。台灣許多公司,身為跨國企業的代工工廠,也因此必須做出符合規定的產品,才能出口到受規範的國家中。若在製程上無法符合規定,則將面臨接不到訂單,且遭受貿易制裁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