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前瞻:從懼海到親海 建構海洋資源的永續價值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8前瞻:從懼海到親海 建構海洋資源的永續價值

2008年01月02日
作者:鄭明修(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於2007年11月17日報告中表示,「全球氣候變遷已『急遽且不可逆轉』,各國要努力適應,學習與氣候變遷共存。」這是IPCC對全球暖化威脅所做最嚴厲且最為直接的警告。以台灣目前生態環境現況,並無充裕的籌碼來因應未來可能的氣候改變,特別在台灣海洋保育上,尚且落後陸上保育至少20年,如今面對台灣沿岸漁業資源瀕臨枯竭、近岸水產養殖環境惡化、自然海岸線不斷消失、陸上污染源仍不斷流入海洋,最基本的海岸法與執法尚未落實等,都是令人心碎且需反省的真相。

展望2008年,真正能落實救援台灣海洋的政策,迫切必須執行下列5項行動方案:

1. 建立有效管理的海洋保護區──重點在管理而非劃設

建立海洋保護區是最好永續經營海洋資源的方案,全球已有2000多處海洋保護區,聯合國呼籲各臨海國必須在2012年前,將海岸的12%劃設為保護區,2020年增加為20%。更重要的是台灣四面環海,若不善待自家後院這隻「金雞母」,竭澤而漁的後果就是生態崩毀、資源崩盤。過去海洋保護我們,現在我們要保護海洋。

2. 降低並排除污染物進入海洋──陸域與海洋密不可分

大家都知道「海納百川」,「海洋概括承受所有陸上污染源」,然而我們國人又特別喜歡吃海鮮,如何吃得安心,吃得無病無風險,就要人人監督污染源,積極進行污水處理場與衛生下水道的建設,避免任何家庭廢水、工業污水和農藥等流入海洋。陸域與海洋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保護陸域環境的重要不亞於保護海洋,不要輕忽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尤其是土石流的泥沙對近岸生態環境影響佷重大,卻容易被忽視。

3. 加強海洋管理,避免任何自然海岸線再消失──拒絕水泥城堡

2007年行政院永續會委員一致捍衛台灣自然海岸不能再被蠶食鯨吞,希望逐年降低人工海岸線比例,這也是國人深刻體認,未來子孫將面對水泥城堡包圍的國土,失去親近海洋的權力,更不會是海洋國家的未來。要拼經濟,也要拼擁有自然的家園。

4. 永續的全球漁業管理──海洋生物是全球資源

目前全球漁船多達400萬艘,比「適量捕魚,萬世不竭」所需數量多了將近1倍,各國政府應著手大幅削減漁船數量,以及提供每年高達250億美元的漁業補貼。台灣漁業已面臨嚴峻國際壓力,自我管理刻不容緩;過去保護、補貼漁民的政策,需要調整為保護漁民真正需要的漁源;要先護魚,未來才會有永續利用的魚源。特別是遠洋魚類資源具全世界的資源,不宜做為賺取外匯的來源。

5. 瀕臨絕種海洋生物的保育──海洋教育刻不容緩

海洋生物應該和陸上生物一樣獲得重視,在我們大啖鮪魚、旗魚時,除非明白魚類是值得保護的野生動物,而且任何大型魚類都已面臨滅絕危機,否則學者警告2048年可能將沒有野生魚類可供人類食用。透過教育我們應要明白鯊魚、藍鰭鮪(黑鮪魚)、龍王鯛(蘇美魚、拿破崙魚)就像阿拉斯加灰熊、非洲黑猩猩和獵豹等一樣珍貴,喚起全民的保育觀念,否則海洋生態劫數難逃。

台灣有幾個生態資源豐富的離島,島嶼有特殊的生態環境在離島治理政策方面,還是以保護各離島的自然資源與地理景觀資源為主軸。台灣各離島都是世界惟一且各具特色,如何發揮特色成為離島居民的經濟來源,確實執行生態旅遊的基本原則應該是最有效的方法。過去以消耗與破壞生態的旅遊方式必須反省改正,尊重自然和避免人為干擾是必須遵行的不二法則。台灣各離島的治理政策與海洋保育息息相關,在此建議主管全國政策與施行的行政院必需以長遠宏觀的角度,應該積極採取以下措施:

1. 通盤檢討現今國家海洋政策。
2. 儘速推動海洋或海岸法的立法。
3. 設置海洋專責機關,嚴格執行相關法令。
4. 培育海洋人才。
5. 推廣海洋保育觀念,在全民共識下設立海洋保護區。
6. 海洋保育政策與國際接軌,符合全球發展趨勢。

國人對於陸域的自然生態,都已經知道「為子孫留下好山好水」;然而對於海岸與海洋的態度,卻仍然只停留「海水浴場」、「漁場」與「漁權」的層次。未來唯有積極從社會各階層來推廣海洋生態保育的正確知識,從懼海變成親海,把領海當成藍色國土,特別是要改變觀念把海洋生物當成「野生動物」,而不是以「海鮮特產」來對待牠們,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海洋文化,而不是只有「海鮮文化」。

更進一步教育民眾,成立海洋保護區雖然以禁漁為手段,但絕對不是要斷絕漁民的生計,相反地,這是為了要讓日漸枯竭的海洋生態資源自然恢復,讓世世代代的海國子民都能共享台灣的漁業資源為最終目的。從積極面來看,一群大魚悠游在海洋保護區內,慕名蜂擁而來的觀光客所創造出來的永續利益,將遠遠超過把這群魚撈起來擺在魚市場拍賣的價值,這才是台灣發展觀光與資源永續利用的美麗願景。

問:台灣尚未入聯,為何要保育我們的海洋,自己抓自己的魚來吃就好了,對於我們的經濟有何影響?

鄭明修:國際將海洋資源視為公共財,公海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都有單獨的委員會。台灣最近就因為鮪魚的配額事項被收購和要求減船,台灣要花幾千億元去收購、減船和拖網。我們很多錢都花在這裡,外國人早就知道台灣對於漁民和油料補貼比很多國家高,其他國家眼紅了。不配合減船,配額就不給我們。我們不加入聯合國,其他國家不給進口、不給配額,我們就無法生存了。台灣的漁業面臨空前的危機,再不痛定思痛,好好的管理管制,不要欺騙全世界其他漁業組織,否則台灣的漁業沒有未來。

從澎湖的老船長看到,當年政府補貼、貸款買船,船越換越大,突然發現無魚可補了,破產時,漁船被徵收,房子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漁民比農民更可憐。農民好歹還留下田地,漁民什麼都沒有。

未來生態環保大於一切,大於政治、經濟、人權等議題。人類現在最大的恐懼,一為環境變遷;第二個為能源。所以再生能源一定要做。《明天過後》、《不願面對的真相》環境電影竟然會暢銷,因為眼睛都看到了。人類在南北極,可以多穿衣服或吹冷氣適應氣候;可是微生物、細菌和病毒卻沒有辦法調整適應,它們為了生存只好自行突變。這一變可能引起SARS、禽流感,因此人類要花很多時間治療。所以與其花很多時間去殺死病毒,為什麼不把這些精神和心力花在把環境做好。未來的世界,把環境弄好,人類才能安居樂業。環境問題是全世界所有人的責任,無論你走到哪裡,只要離不開藍色星球,沒有人可以逃避。

環境問題是全世界每一個人的責任,地球生病了,海洋也病了,更可怕的是大海反撲,河流氣候就跟著變遷,非常快。因為海洋生態系的生存空間比陸上的是99.9%:0.1%。所以當然海洋反應會比較慢,一旦反撲人類就更難應付了。而且海洋更難調查,海洋研究貴、深海又探測不了,這一貴又不去做,很多科學家就只能做模式硬拖,因為他們對於海洋、對於深海以及海洋的流動和系統完全無法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