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但過去「重陸輕海」的政策,使得民眾缺乏親近海洋的機會,對海洋也不甚瞭解。在這次總統選舉中,馬英九和謝長廷雙方都提出關於海洋、海岸和漁村的政策,不論是「海洋興國」還是「海洋立國」,都有必要檢視其政策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莫讓海洋淪為繼土地開發之後,另一塊被利益瓜分的大餅。
在馬英九的海洋政策中,提到「鼓勵發展海洋產業,5年內產值達到GDP的5%」,海洋產業中重要的一項就是觀光,在海洋觀光產業上,他提出了「鬆綁及增修相關法令,推動民眾親海活動」、「分區評選設立適宜基地,推動海洋生態旅遊」、「結合生態與親水休閒,打造高雄海洋新樂園」三項政策。此外,馬謝兩人也都提到「傳統漁港多功能化:發展休閒漁業和觀光漁業」的政策。
長期關注海岸變遷與七股漁村的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主任鄭秀娟認為,觀光業普遍被認為是低污染的產業,台南七股成功阻擋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後,現在得以發展生態旅遊。提到總統候選人對於漁村的想像,他表示發展觀光業沒什麼不好,但重點是「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才能讓漁民雨露均霑」,他認為小而多元的發展是比較理想的模式。
鄭秀娟也提到,相較於工業,雖然觀光業的污染較低,但土地利用仍需經過詳細評估,從國土規劃與復育角度出發,對海岸進行總定位,再談觀光。此外,他也提到長期的海岸變遷是全球趨勢,但人為因素更加速海岸倒退,過去政府抽海底的沙填台南科技園區的土地,到目前為止,自然生態還在填補過去的缺口,這是導致沙洲退縮、潟湖面積減小的原因之一。
潟湖是七股漁民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當地漁民的生計主要以養殖漁業為主,假日才從事生態旅遊業。鄭秀娟認為,漁村文化是發展觀光的根本,如果文化消失了,誰要來觀光?發展觀光不應只是對海洋的開發,更要考慮資源的配置,以及從根本解決農漁村所面臨的問題。
愛台十二建設中海岸新生的部份列出了「改造傳統漁港為兼具漁業及休閒觀光之『現代化漁港』」的建設,什麼是「現代化漁港」?又「現代化漁港」是不是等於「水泥化」、「單一化」?海洋作家廖鴻基曾為文指出,觀光漁港的建設過於單一化,且漁港建設的焦點,多停留在海洋資源的低層次消費,也就是以滿足遊客口腹之慾為主。他認為同質性過高缺少特色的觀光漁港,只會窄化了觀光漁業長遠發展的契機。他也在文章中建議應該發展「一港一特色」,因各海域的漁撈方法、漁撈文化都有顯著差異,這是天賜的資源,也是發展觀光漁業最大的本錢。(註一)
海洋大學邱文彥則認為,漁港轉型有其必要,但並非每個漁港都要轉型成觀光漁港,有些可用來作海洋資源培育,有些可作教育功能,他也建議觀光漁村應管控娛樂漁船的品質,建立導覽標章和觀光漁船制度等配套措施。
對於馬英九的海洋政策,邱文彥表示,海岸解嚴及法令上適度的鬆綁是必要的,台灣靠海民眾卻不親海,相較於澳洲、紐西蘭等國家,台灣的海洋觀光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認為「分區評選設立適宜基地,推動海洋生態旅遊」是可行的,但必須要有配套措施和適當的評選機制,應將海洋腹地、規模、管制方式等因素納入考量。
註一、出自廖鴻基《觀光漁港》 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