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的新生命形式、可以模擬自然過程的機器人、甚至是一整天坐在電腦前不出門的新興族群,都可能是未來45年內改變英國自然環境的重要因素。
根據35位來自官方和學界、慈善界的環境科學家表示,一連串造成英國生物多樣性的威脅及契機,將是科技發展、社會風俗改變以及氣候變遷等大規模的環境變化的反應。
科學家發現25個直接影響的因素,包含對食物與生物燃料的日益增長之需求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因素已經帶給鳥類和哺乳類的棲地負面壓力,另外一些因素,例如海平面上升、更多火災、極端的天氣災害也隨全球氣候變遷出現。
但是根據(視野探索報告(horizon scanning report))指出,我們所面臨更多跟科幻小說裡出現的場景非常類似的挑戰。這篇報告的作者並沒有評論或是預測任何的結果,然而,基因食品的案例,讓他們學會預測公眾未來會認為重要的議題。
該報告的主作者,同時身為劍橋大學生物對話社團的主席蘇色南(Bill Sutherland)表示,需要更努力於新興領域的研究,「我們需要在政策和市場之前,更早一步為科學打好基礎,在生物燃料進入市場之前,相關的科學研究還沒有完成,在關心環境和社會的前提之下,我們應該考慮的更加周全。」
這篇報告的作者也提及海外傳播的新興病毒以及生化技術的發展現況。
該報告提及,「一系列由霉菌帶來的疾病已經嚴重破壞北美的森林,其中一種最近也出現在英國並且對於國內的林地也造成同樣的影響。因為氣候變遷的緣故,對於人畜有害的新興病原體可能在英國落地生根,這有可能增加殺蟲劑的使用量,例如,假設瘧疾因為氣候變遷在英國開始流行,接下來的措施可能就是大規模排乾濕地和池塘裡的積水。」
其他人類的因素也被考慮在內,作者表示,假設英國野生動植物促成了禽流感或是狂犬病的出現,人們對於生物多樣性的態度也可能改變。
「這可能會減少政治和經濟面向的瞭解,反而增加了屠殺野生動物的比率。」同樣的情形可能發生,當網路上出現某種定棲的生物對於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時,「新一代的年輕人相較於20年前在戶外生活的時間少了幾乎一半,因此他們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瞭解程度普遍不足。」
重要議題
•政策改變的速度可能沒辦法和未來的環境變遷並駕齊驅
•極端的天氣:當地的野生生物非常有可能滅絕
•更多的食物需求:棲地流失以及精耕程度增加
•新的基因變種病原體:可能減少重要物種的數量
•海平面上升:新的棲地產生,但是嚴重地表鹽化破壞
•河川氾濫:氣候變遷將會大幅改變河川生態
•更多的生物燃料:可能因為更多的殺蟲劑造成棲地的減少
•火災的機率增加:新增加棲地,但可能帶來大幅的衝擊
•外來物種侵襲
•奈米技術可以淨化污染,但是也可能帶有毒性
•人工的生命形式和生物機器人的入侵
•可再生能源:新的避風港,但也帶有可能的損害
•網路:網路不是人類親自感受自然的替代品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