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明從氣象反常談氣候變遷的真相與未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柳中明從氣象反常談氣候變遷的真相與未來

2008年05月16日
本報2008年5月16日台北訊,黃鳳娟(特約編輯);陳苓云(實習記者)報導

如電影情節般的氣候災害,將不再不可能發生。地球已不再是「風調雨順」的生存地。今年冬天,中國發生五十年來罕見的雪災;波及約14省共7790萬人;降下的大雪融化成雪水,由長江流域滾滾流入華南沿海,造成海南島到澎湖地區的寒害,被稱為海洋的九二一大地震。1月30號到2月13號期間,台灣澎湖地區海水溫度直線下降,從14度一路滑落到11.6度,造成175種魚類死亡,清出的魚屍超過150噸。如果說這兩場災害互有關連,原因會是什麼呢?

近年來,全球各地陸續遭遇極端天氣無預警似的突襲,人們措手不及,只能坐視災情不斷擴大。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教授分析:「中國南方的大雪,氣象預報未能事前提出這將是嚴重的災難,而使得各地直到問題惡化時才紛紛警覺反應。天氣預報與氣候預報的差距在這場雪災中,就可清楚了解。前者或許能很有把握的說:未來6天內仍將是低溫多雪,後者才可能企圖預告十多天或一個月或更長時期的氣候,讓人民好好準備應付一場長期的天氣抗戰,而非僅短期的過日子。」

< 2℃ 的期望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確認,全球暖化持續歸因於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未來氣候變遷趨勢與衝擊,主要特徵為:氣溫與海水位持續上升、熱浪頻繁、乾旱機率高、水資源衝擊、降雨時間減少、破記錄豪大雨出現機率高、氣象災害顯著、生態衝擊、疾病傳染、糧產不穩定等。

工業革命前,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在280ppm上下,目前濃度為380pp,而且每年以2到3個ppm的幅度上升,一旦增加到工業革命前約兩倍的550ppm,全球氣溫將暴增達攝氏4.5度,甚至更高。

針對氣候變遷衝擊的預測顯示,未來溫度若上升2度以下,會使開發中國家農產稍微減量、山頂冰川融解影響部分地區的用水供應、珊瑚生態系嚴重受損、極端天氣事件的強度與突發性強大,不可變逆風險增加;若上升2到5度,則將造成許多已開發國家農產品減少、以地中海與北非為中心的許多地區水供應短缺、海水位上升威脅許多大都市安全、許多物種滅絕,極端天氣事件強度與大的不可變逆風險也將變得嚴重。

因此控制溫度升幅在2度以內,人類生活受暖化衝擊較低。想達成目標則大氣層含二氧化碳量必須小於550ppm,代表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相對於1990年需減排50%。但《京都議定書》制定減碳量只佔50%中的7%,困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當問題真正來臨時,我們該怎麼辦呢?「美國、日本、英國、荷蘭等,都已將氣候變化的威脅,視為對國家安全的威脅,而提出「氣候安全」(climate security)的因應看法,甚至立法。它不僅包括聯合國要求各國積極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威脅,更包括氣候變化本身的生存威脅,而加強氣候研究、預測與適應,才是主要良方。」柳中明教授表示,政府積極作為、民間主動參與,減碳節能是全球性的運動。

減碳挑戰展現新商機

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害,將大大影響我們的生活。減碳正漸漸融入我們的生活,甚至代表新市場的形成。碳排放交易與氣候基金不但是熱門話題,也成為熱門的交易標的;2007年美國建築法針對聯邦政府,通過建築物應達到CO2零排放的標準,不過民間早已發展出利用廢熱發電等節能做法;台灣的太陽能光電、太陽能熱水系統、風力發電、LED照明、冷凍空調等5大綠色產業也前景可期;減碳抗暖化也可以是流行音樂創作主題,例如王力宏以「改變自己」為最新專輯主題,號召聽眾們從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一起減碳。

這個世界正在改變,而所有未來的趨勢已由概念形成商機,新的行業、新的工作、新的機會、新的挑戰逐步成形。未來已緊緊地衝撞到眼前,現代人不可不了解。

※ 文章內容節錄自2008年4月19日「節能減碳講座」、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教授專題演講─「從氣象反常談氣候變遷的真相與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