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者齊聚澎湖談暖化 台灣需要島嶼型的思維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四學者齊聚澎湖談暖化 台灣需要島嶼型的思維

2008年06月16日
本報2008年6月15日澎湖訊,耿璐報導

「全球環境變遷下的島嶼視界」現場。圖片來源:吳佳琪全球暖化是現正發燒的熱門話題,據專家預測此現象仍會持續惡化,而暖化伴隨著一連串的環境變遷,包括海平面上升,也將是海島國家的台灣不得不去正視的問題。在慶祝成立10周年之際,澎湖在地環境團體「澎湖縣共生藻協會」在6月10-13日間於馬公市舉辦了一連四天的講座,以「全球環境變遷下的島嶼視界」為主題為大家開啟新視野。

講座每晚7點準時在澎湖文化局的開拓館開講,在原為縣長公館再利用的日式房舍前,台灣大學全球氣候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蔡慧敏、澎湖科技大學休閒管理學系主任于錫亮、以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等四位專家,分別以氣候本質、永續發展、觀光新思維、珊瑚警訊來探討氣候變遷的影響和應變之道。

氣候變遷對島嶼地區民眾的威脅與挑戰

首先,柳中明以今年的中國雪災和澎湖寒害為引,詳細解說氣候變遷的起源與效應。他說明,雖然這兩年為反聖嬰年,然而所發生的種種異常天災去跟以往的反聖嬰情形不同,新的氣候現象不斷發生,如果繼續抱持舊的思維,將會無法解釋、無法預測、也無法應付這樣的變遷。

而針對人為造成暖化的說法,柳中明也以過去每十萬年的溫暖間冰期來分析,雖然目前的氣溫還不到以前期冰期的強度,但是現在的大氣濃度已經比以往的間冰期濃度都高,如果不考慮人為的影響,是沒有辦法解釋的。暖化下的海平面正持續上升,島國的台灣人民準備好了沒?

全球氣候變遷與島嶼永續發展

而針對島嶼特性,蔡慧敏也以世界島嶼會議期間各國專家提出的資料來說明。她指出,像是偏遠、位於決策中心的邊緣、自然資源有限、市場狹小、貧乏的內部結構等等先天條件,都將讓氣候變遷的影響在島嶼放大,為了要因應往後的嚴苛挑戰,島嶼永續經營將是必須手段;至於島嶼型的永續發展,要考慮的包括居民對於外部資源的依賴性、廢棄物的處理等大陸地區的社會較不需面對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島嶼間的橫向連結,光是台灣各島嶼間都彼此資訊都不流通,難以學習分享相關經驗,更別說與國外串聯;而體驗自然生活的海洋學校和年輕島民的教育,將為未來的島嶼發展提供延續的種子。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島嶼觀光思維

在眾多島嶼賴以維生的觀光產業方面,于錫亮強調遊客量不是重點,目前以人次來表示觀光業績的想法必須改變。他表示,當遊客停留天數久,才能有高額且集中的消費,而交通減少的旅遊,才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佳策略旅遊;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之下,單純但是延續的觀光遊程才能創造更多的產值、保留更多的資源。例如大溪地低建設、主打自然風貌的模式,將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和參考對象,而對於業者的教育和輔導將是達成目標的最佳方法之一。

面對氣候變遷的真相—來自珊瑚礁與珊瑚共生體的警訊

陳昭倫邀請與會人士參與國際珊瑚礁生活連署宣言。圖片來源:吳佳琪最後一場的講座,在陳昭倫的珊瑚世界下結尾。根據研究,氣候變遷下的生態影響,最明顯且後果甚巨的為珊瑚的死亡;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昇,降雨將使海洋酸化且造成碳酸鈣沉澱減緩,而造礁珊瑚將停止生理活動死亡,當然,直接的溫度升高將使珊瑚的最適生長條件逐漸消失,因而產生重大變化。珊瑚的死亡代表著海洋生態系功能的喪失,這樣的警訊我們都不可以忽略。在國際珊瑚年的2008年,陳昭倫也邀請大家參與國際珊瑚礁生活連署宣言,身為海島的子民,我們更有責任守住大海資源。

不論是理論的說明、實際案例的探討,四位講者都一再提醒聽眾不可忽視氣候變遷的影響,必須了解這個現況、關注問題、並且為防止以及因應未來的困境付出努力;而「外部成本」則是講者們對公部門、對民眾的提醒,不論是在政策制定或是各式發展上面,自然資源的使用成本、以及回饋給環境的污染處理成本都被遺忘及忽視,然而,這些成本將會使所有地球村的居民負上無法償還的債物,這時,有再多錢都將無法拯救我們。

對於氣候變遷衝擊的預言正一一實現,除了為深受影響的島嶼居民,我們更是地球村的一員;在最後一晚,陳昭倫向這個世代呼籲,我們都站在舉手投足可以改變世界的關鍵點上,這一時刻的漠視,將會造成往後世代無法逆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