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生物的共生與共棲 | 環境資訊中心

深海生物的共生與共棲

2008年10月28日
作者/攝影:廖運志

在各種生態系中,生物為了生存及繁衍等目的,彼此之間會以直接或間接方式交互作用及影響;這些作用的對象可能是同種類的其他族群或是不同種類之間,彼此間也因為利害得失而產生不同的關係。常見的例子如棲息淺海珊瑚礁的海葵與小丑魚,彼此間均能受益的互利共生;而常常黏附在大型魚類或海龜下方愛「搭便車」印魚,為僅有一方受益、另一方無害的片利共生行為;而寄生或掠食行為則屬於單方受益、另一方危害的不良關係。

但在這幽暗的神祕國度裡,卻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奇妙組合,究竟牠們在這特殊環境下發展出怎樣的「關係」呢? 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互利共生

深海鮟鱇又常稱之為「提燈籠的魚」,在第一背鰭末端特化成的發光器稱之為餌球,內有許多共生的發光細菌製造發光物質。鮟鱇魚提供共生細菌生長所需的養分及環境,細菌提供鮟鱇所需的生物發光而彼此受益!

片利共生

海綿共生的蝦類:有些幼小的蝦類進入了海綿多孔隙的體腔內棲息與生長並受到保護,此時由於體型尚小仍然可以自由地出入海綿腔。然而隨著蝦類逐漸長大後卻被無法出去,將終生困守在海綿體腔內;然而有趣的發現是,困在海綿體腔內的剛好是一對蝦,解決了生殖的難題。因此,寄主海綿似乎也扮演了月下老人的角色。

附生在深海螺貝的藤壺。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在螃蟹身上有藤壺附生,對螃蟹而言沒有太大影響,因此可稱為片利的關係。然而,這顆深海的螺貝在早期被藤壺附生時候亦未產生影響,但隨著藤壺長大增重後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彼此間的關係也因此有所改變!

附著於貝類表面生長的群體海葵

共棲行為

陽燧足及柳珊瑚:原本棲息於深海底部的陽燧足緩慢地攀爬至柳珊瑚上,藉此攔截更多的溶氧。

你可否注意到這一叢柳珊瑚裡頭藏匿著一隻甲殼動物? 這種鎧甲蝦似乎特別喜好停棲在這種柳珊瑚上,其體色也幾乎與寄主柳珊瑚一致,彼此間似乎已經建立某種作用關係,但問題是鎧甲蝦的身體顏色在深海環境下真有其作用嗎?

寄生行為

巧絨:驚奇的外型,曾經給予科幻小說家靈感。巧絨屬於端足類的甲殼動物,在強行佔據圓桶狀的紐鰓樽為窩後,產下大量的粉紅色卵,並開始進行孵育。對於紐鰓樽而言卻一點好處也沒有、甚至不利,因此巧絨的行為可為寄生。

鮟鱇魚:在黑暗中尋覓配偶是件困難的任務,雄性鮟鱇魚利用發達的嗅覺,循著雌性鮟鱇魚所釋放的化學氣味游去。僅有少數種類的雄性鮟鱇魚會在尋覓到雌魚後緊緊咬住身體不放,最後連皮膚與血管都與雌魚相連行成特殊的寄生行為,如此可大大增加生殖的機會。

寄生於燈籠魚頭部下方的寄生性橈足類甲殼動物,吸取魚類血液為食。大部分這類的寄生行為並不會造成寄主的立即死亡,因為一但寄主死亡意味著寄生者必須冒著飢餓與轉換寄主的危險!

寄生在鯊魚體表的橈足類。由於深海沒有像淺海珊瑚礁或岩礁區的魚醫生或清潔蝦專門來清除體表的寄生蟲,這些魚類如何擺脫這些惱人的寄生蟲實在令人不解!

深海寄居蟹

深海寄居蟹:在深海底層由於壓力極大,一般螺貝類的碳酸鈣骨骼不易形成鈣化,便形成柔軟的螺殼,其外圍常常由群體海葵所附生,但是否與淺海海葵一樣具有保護寄居蟹的功能則不得而知。

寄居於象牙貝空螺殼內的寄居蟹

棲居於海底沉木的寄居蟹,這類寄居蟹不利用螺殼為棲所,身體也不像同類具有捲摺的腹部,因此認為是特別因適應海底沉木所做的演化改變。

※ 即日起,本文作者廖運志於海洋大學舉辦「被日光遺忘的神秘國度」深海生物攝影展,供人一窺在迥異的壓力與溫度下,地球上會出現何等特異的生命型態!詳情請點選此處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