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經濟果樹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布農‧經濟果樹

2009年02月24日
作者:董景生、黃啟瑞、邦卡兒‧海放南

布農山地鄉阡陌相連之農作地景。圖片提供:許嘉錦攝

目前幾乎所有山地鄉鎮,皆以農業為主,農產品的種植和運銷,取代山林穿梭和傳統知識的學習,變得與族人生活息息相關。1945年光復後實施合作社和民生商店,1950年政府設置「官辦山地物資供銷委員會」、「物資供銷會」,負責山產品加工運銷和會員康樂福利推廣,1965年農會全面改組完成,也是大約這段期間,由於外界資本、金錢引入,才正式打破原本族人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此後,為了更多的交易而生產,資金、勞力、運銷積極重整,儲蓄互助社、共同購買、共同運銷、勞力互助等制度和機構發展起來,布農族所在的山地鄉,開始如雨後春筍,紛紛發展各自的新興經濟作物,從香茅、桃李、蕃茄青椒、香菇木耳、高麗菜等,幾乎每一個潮流,風行過不同種類的生產作物。

而隨著各地的土質、緯度和海拔高度不同,截至目前,各布農部落間,已趨於穩定種植的經濟作物也有所不同。1999年以前,由於政府對玉米有保證收購價格,除了南投信義鄉外,其他布農族地區很多著重玉米生產,各地有零星玉米、青梅、李、生薑、蔬菜等栽培,林副產品則為愛玉子和竹筍,加入WTO之後,玉米收購崩盤,農會轉積極輔導推廣各地特色,目前各部落逐漸享有盛名者,包括南投信義鄉梅子、豐丘村巨峰葡萄,高雄三民鄉金煌芒果、竹筍乾,桃源鄉紅肉李,台東延平鄉釋迦、竹炭,南投仁愛鄉青椒、敏豆等,這些作物歷經產銷失衡、土石流、地震天災,可說波濤起伏。

以梅子bunuaz busul為例,梅子可說是影響布農族最鉅的作物之一,時間追溯1970年代,當時出口日本的青梅需求殷浩,這些青澀果實價格直比綠金,布農族領域恰巧適合薔薇科溫帶果樹生長,原產華中、華南的梅樹於是大量被栽植,冬天梅花飄落似雪,對當時遷移來台的外省住民而言,極富故土風情,花開繁盛的景緻,目前南投信義的風櫃斗更是箇中翹楚。

梅子苗木由平地人繁殖,剛開始到各部落兜售,族人趨之若鶩,一度信義鄉梅子產量高居全省之冠,另外還有南橫甲仙、寶來,花蓮卓溪、玉里,台東延平、巒山一帶種植。當年大面積栽種梅園的族人迅速致富,收購價格高,再從其他族人手中購得土地修蓋房子,幾乎早一批部落水泥房是以梅子換來,而現任許多教師和公職的布農族人,更是感念梅子的恩澤,才得以到外界求學,採收梅子需求大量人力,這段期間外雇的布農族人頻繁交流,竟也促成許多美好姻緣。

◎ 本文選錄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出版之《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