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蛋怎麼來?傳統蛋與人道蛋 | 環境資訊中心
綠眼睛看地球

你吃的蛋怎麼來?傳統蛋與人道蛋

2009年04月09日
作者:任孟淵(師大環教所博士班)

攝影:孟任淵

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現代人大概是完全相反,可能吃了一輩子的豬肉也不知道是打哪來的。同樣的,你知道你吃的雞蛋是怎麼來的嗎?至少我以前是完全不知道,也沒想過這個問題,除了小時候家裡養的雞會下蛋外,多數的蛋……不就從「店」裡來的嗎?

因為研究的關係,我開始拜訪一些人道飼養的牧場,才逐漸明白平常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先不談什麼叫人道飼養,與有機又有什麼關係(這可能要另一篇才講的完,哈)。不過先來看看雞場長得是怎麼樣,人道飼養的雞又是怎麼一回事唄。

前陣子,我去拜訪的一間雞場,在苗栗的山上,他同時有傳統與人道飼養的雞舍。傳統「現代化」養雞是讓雞住在像下面的格子籠(又稱巴特利籠,battery cage),空間恰好就讓雞可以容身、吃東西或喝水,得把頭伸到籠子外面,所以脖子的毛常常刮到脫落。右圖籠外的水管就是雞喝水的管子,上面有個小水龍頭,雞點一下就有水喝。籠子是傾斜的,所以蛋可以自動滾出來。兩隻雞住一格,因為雞有領域性,容易彼此互啄。另外,我也才知道,平常見到雞是黃褐色(如下),被稱為「有色雞」,原來是因為台灣人偏好才培養出的種喔。

       所謂格子籠就是長這樣子;攝影:孟任淵   基本上兩隻雞一籠,空間就這麼大;攝影:孟任淵

傳統式飼養方式讓人可以在最小的空間中,達到最大的產量,而且花費的人力並不多,但是雞得到的照顧非常差,例如個別的雞一般而言是不看病的,除非生病雞的數量大到影響整體產量;或是當雞產蛋量下降時,畜牧場往往會讓雞斷食一兩週,使雞感到生存危機而激發潛能,盡力繁殖下一代。因為這樣的雞羽毛會脫落,所以叫「換羽」。這樣的方式聽來殘忍,不過在自然有一定規律的情況下,想要得到便宜又大量的食物,只能用這樣的方式。

籠子是傾斜的,所以蛋會直接滾出來;攝影:孟任淵   飼料直接用機器施放;攝影:孟任淵

而人道雞的飼養方式就不太一樣了,所謂的人道飼養是除了讓這些為我們賣肉賣命的動物過得好一點外,也強調利用動物的習性,減少人力的負擔與藥物的使用。以雞來說,人道飼養會提供雞平室的沙地,讓雞可以作沙浴,而作沙浴同時也可以預防白冠症。雞的特性是喜歡站在高處,所以左圖的後面可以看到雞舍中有棲架讓雞站。而雞若要產蛋會找尋隱密的地方,所以產蛋箱的設計可以讓雞安心的產蛋(不過據說要從小雞的時候就讓雞習慣在產蛋室進出,否則牠會不知道可以在這地方產蛋)。農場主人說像這一批因為從小沒養成習慣,所以有一半的雞蛋還是產在沙地上,必須用人力去撿拾,相當費功夫,但另一批雞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平室飼養,有沙地讓雞作沙浴;攝影:孟任淵   雞在產蛋室中生蛋;攝影:孟任淵

人道飼養與傳統飼養的雞,在產量上各有千秋,農場主人說同樣面積的雞舍可以養的雞一樣多,人道雞吃的多(因為不是定時定量給飼料,而是沒了就加),用的飼料也比較好(不加藥),但也因運動量大,生長速度也快,產蛋達到高峰期較早。而且蛋的品質要好很多,他特地打開一顆蛋給我們看,蛋黃的色澤很紅潤,而且特別濃,可以直接拿在手上像球一樣滾(這種形容讓我想起「撒尿牛丸」啊)。

蛋再由運輸帶送出;攝影:孟任淵   人道雞的蛋黃特別濃,在手上像顆球一樣可以滾;攝影:孟任淵

既然產量差不多,但是價格卻差了快一倍(我指的是盤價,一般蛋的收購價非常低,可能不到一塊),為什麼不全部採人道飼養呢?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力,傳統飼養下一個人就可以顧2萬隻雞,但是人力飼養因為要清理雞舍、撿蛋、注意雞的健康,所以一個人可能只能顧6000隻。加上消費者對於蛋的認識不多,所以人道蛋的需求量也還少,大量生產反而會有滯銷的可能。不過因為利潤好,又不需要大型設備,所以我想人道蛋反而對小農戶來說是一個契機呀。

下次去買蛋的時候,除了比價外,別忘了順便看一下蛋上面的標籤,看看這個蛋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喔!(我想一定會很驚訝的,你會發現有多少根本連標示都沒有,實在很想來做一個比較啊!)

※ 本文轉載自沙發上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