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海參資源驟減 需求增加造成濫捕嚴重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全球各地海參資源驟減 需求增加造成濫捕嚴重

2009年04月22日
摘錄自2009年4月21日共同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專家小組近日彙總的調查報告顯示,海參作為中國菜的山珍海味之一賣價甚高,自古以來就是亞洲漁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但近年來海參的數量因濫捕而急劇下降,保護該物種已成為當務之急。

專家小組指出在推進監視非法捕撈和濫捕對策的基礎上,對於數量驟減的品種「有必要研究通過規範瀕臨滅絕野生生物種國際交易的《華盛頓公約》來限制海參交易。」

全球海參貿易中心位於香港,1990年前後是海參進口的高峰期,年均進口量在8000噸左右,是1970年代後半期的將近10倍。此後,進口量略有下降,但一直穩定在5000噸上下。

1990年捕獲量高達1200噸的馬來西亞在05年降至139噸,同期韓國也從2491噸降至1135噸。越是高級的品種降幅就越大。

隨著亞洲捕獲量的減少,非洲周邊國家及拉美地區的對華出口海參業開始不斷擴大。在留有珍貴自然環境的南美厄瓜多爾加拉巴戈群島周圍海域,海參的濫捕情況也顯得相當嚴重,雖採取了暫時禁止捕撈等措施,但資源的恢復未見起色。

專家小組警告稱,「隨著各地濫捕現象日趨嚴重,部分品種已從地球上徹底消失。如此下去,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珍貴的海參漁業將一蹶不振,對保護海洋生物多樣化也會造成惡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