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印度小農的新希望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小米—— 印度小農的新希望

2010年06月28日
本報2010年6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洪美惠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位卡納塔克邦的農夫,驕傲地顯示他的得獎作物,小米,這讓他有穩定的收穫。圖片來源:Credit:Krishna Prasad/IPS巴納卡(Eshwarappa Banakar)是位印度農民,但最近他成了「種子銀行家」──尤其是小米品種的種子。他在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Karnataka)的行動,不僅是此邦開創了第一家由農民設立的「種子銀行」,也意味著小米重返此地的趨勢。

這樣的趨勢得部分歸功於「豐美自然」組織(Sahaja Samrudha,英譯為Bountiful Nature)的努力,該組織努力於卡納塔克邦的旱地種植傳統的小米。「豐美自然」維持農民間互動網絡,並鼓勵自家採種、留種,保育多樣性的傳統品種。Banakar便是從這兒取得他需要的種子。該機構的創始人Krishna Prasad解釋說,「保育的重點是防止這些珍貴作物滅絕,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把它們種回原本消失之農地上。」

小米是卡納塔克邦的傳統主食,富含礦物質、胺基酸和纖維;然而過去30年來,小米種植量一直下降,主因是農民大量栽種更有利潤的經濟作物,如甘蔗、馬鈴薯、向日葵、棉花、白米和小麥。小米還因此一度被視為「窮人的穀物」,其負面意涵也代表著小米在鄉村越來越不受歡迎,更從來不受都市人需要。

事實上,小米在專家眼中是耐旱作物,對印度南部大多是半乾旱地區的小農和邊緣農民而言,是完美的作物。

「印度農業主要依賴降雨量,70%的耕地位在乾旱地帶。」班加羅爾農業大學教授庫瑪(Dr. N Deva Kumar)說,「為了養活持續增加的人口,乾旱地區必須生產更多農作物。」而小米則最適合低降雨量的環境(300至800毫米),還不怕病蟲害。因此,面對氣候變帶來的溫度上升、降雨減少、農作物減產等等問題,小米將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