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空間規劃 減少漁業混獲 邁向永續漁業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海洋空間規劃 減少漁業混獲 邁向永續漁業

2010年08月09日
作者:張泰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第5屆國際漁業人論壇(International Fishers Forum,簡稱IFF),2010年8月3日至5日在台北召開,這個結合產、官、學、環境保育NGOs各界的論壇,旨在促進漁業、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的永續。此次論壇由我國漁業署與美國西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理事會共同主辦,會議主要討論方向為『海洋空間規劃』與『減少漁業混獲的影響』。

第五屆國際漁業人論壇;攝影:張泰迪

海洋空間規劃與管理

不同於以往從保育觀點提出的『海洋保護區』概念,『海洋空間規劃』以更大的尺度將人類所有海域行為納入考量,嘗試訂出更為全面的永續方針。在第一天的研討時段中,各國漁業專家除了提出相關研究成果,更進一步分享了「西北夏威夷群島國家海洋紀念區」、「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美國東北海岸新英格蘭扇貝漁場」、「美國西北海岸普吉灣」等地的海洋空間規劃經驗。第二天上午的研討時段由上述各保護區或海域的漁民代表擔任講者,除了新英格蘭扇貝漁場受到業界代表的認同外,其餘案例皆遭受當地漁民的挑戰。

昆士蘭水產協會表示,大堡礁海洋公園的分區計畫(空間規劃)從2004年開始實施,將園區內禁漁區面積從4.6%增加到33.3%;但劃設禁漁區對大洋性洄游魚類的保護作用有限,且提倡者主張的『溢出效益』也還有待驗證。

夏威夷的漁民代表則對於美國政府在劃設「Papahanaumokuakea國家海洋紀念區」的過程中,對傳統漁民的忽視感到不滿,他們認為「小小漁民團體無法對抗龐大的環保NGO、資金雄厚的財團以及複雜的政治活動」。

新英格蘭的扇貝水產品公司是業界及漁民代表唯一給予正面評價的例子,由於扇貝漁業在1990年代經歷因過漁而致漁獲量驟減的情形,1998年起某些區域實施3年的禁漁期後,生物量與捕獲率都有增加,這也讓扇貝漁業管理計畫擴大實行。這幾年來,在新英格蘭漁業管理理事會與漁民不斷調整、研究與配合下,以扇貝床之區域輪作方式達到雙贏局面,不但扇貝生物量與體型增加,漁民收入與獲利也有所提高。

減少混獲之策略與機制

「混獲」指的是捕獲目標魚種以外的所有生物。此次會議討論了小規模沿近海漁業與大規模遠洋漁業包括鮪魚延繩釣、鰹鮪圍網,對海龜、海鳥、海洋哺乳類、鯊魚(敏感性物種)等生物的影響以及對策。

以海鳥為例,中華鳥會理事長程建中博士與亞洲鳥盟的跨國研究指出,全世界的信天翁族群數量急遽減少,壽命可長達60歲的信天翁得要到十一、二歲才性成熟開始繁殖,而在高緯度地區作業的延繩釣船隊是他們大量消失的主因;但透過改良漁業技術與設備,就能有效減少海鳥混獲的比例。同樣的,在定置網與蝦拖網中幫海龜設計逃脫裝置、以水中警報器嚇阻海豚接近網具、改良魚鉤與改變作業方式,都對減少鯊魚、海龜的混獲有所助益。

但上述這些方法皆需要漁民的配合,因此國際合作協議與市場機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來自泰國的Bundit先生分享了東南亞漁業發展中心推展海龜逃脫裝置的經驗:「美國進口蝦類禁令」規定捕撈國必須使用不傷害海龜的捕蝦漁法,而泰國為了出口蝦類至美國,特別輔導蝦拖網業者使用合適的設備,就此經驗而論,他認為市場獎勵措施,是達成目標的關鍵。

另一個針對市場機制有趣的討論是,『消費者到底願意多付多少錢購買合乎永續標章的產品?』,因為一些環境NGOs對海豚保育的努力,在歐洲超市中,鮪魚罐頭很早就有「Dolphin Friendly」(意為捕鮪魚時不會傷害海豚)的相關標識。而現在有更多的標章可供消費者選擇,包括「海洋管理理事會(MSC) 」、「Friend of the sea」、「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eafood Foundation (ISSF)」等,但歐洲消費者真的願意花好幾倍的價錢購買具備永續概念的產品嗎?又,這些獲得標章的商品,可能是用太平洋捕獲的鮪魚,運到泰國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所有的步驟真的都符合永續的原則嗎(例如高度碳足跡)?

高度政治性的國際漁業事務

國際漁業事務錯綜復雜,是高度政治性的議題。筆者觀察到維持漁業的永續是各界認同的大原則,但談到策略或方法時,歧見立現。

會議中,一位來自太平洋島國的漁民代表對台上的專家們說:『我不懂現在的討論是否恰當,你們用西方世界的標準在看待、管理漁業事務,但卻不清楚我們實際的狀況,請各位走出象牙塔到我們的漁村來看看實際的情況吧!』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漁業中心主任Rashid博士回應:『象牙塔雖然離地面很遠,但有時候就是得站在塔頂,才有辦法看清楚事情的全貌。』

雖然會議中產業界的觀點與學界不盡相同,但透過這樣的論壇彼此對話絕對是正向的;不過,若真的想從這樣的討論進而發展成行動方案,還是得靠位階更高的會議或協定,畢竟當各團體都想保有自身的利益時,生態環境通常都是最先被放棄的。

台灣的國際責任

台灣身為遠洋漁業大國,當漁業署每每以漁業產量排名全球前幾名為傲時,卻拋不掉非法洗魚、不遵守國際公約的負面形象;而面對近沿海海洋資源枯竭、海域使用衝突時(例如漁業與工業開發),往往也不見漁政單位的積極作為。在海洋環境與國際情勢如此艱困之際,筆者欣見漁業署主辦此次的國際論壇,往永續漁業的方向邁進。

論壇結束後,筆者期待漁業署能落實會議中專家們的建議:
1. 落實遠洋漁業的管理與稽查。
2. 參考國外案例輔導業者改善設備與漁法,減少混獲對生態的影響。
3. 發展以永續為基礎的海洋空間規劃。
4. 積極處理近沿海混獲與不當漁法對海洋資源造成的傷害。
5. 更期待漁業署能投入更多行政資源進行長期的相關研究,真正擔負起台灣海洋資源守護者的角色,為海洋永續盡一份國際責任。

第五屆國際漁業人論壇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