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悟人口中的都都霧:蘭嶼角鴞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達悟人口中的都都霧:蘭嶼角鴞

2010年09月28日
作者:曾翌碩(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攝影:吳居穎

早年將蘭嶼角鴞視為角鴞(Otus scops)下的地區亞種,Marshall在1974年根據鳴叫聲的差異,重新將本種歸類為優雅角鴞(Otus elegans)下的地區亞種。目前該亞種僅分部於蘭嶼島上,不會遷移。O.elegans另外有三個亞種,分別分布於日本琉球(北自奄美大島,南至西表島)、大東島和菲律賓。

攝影:吳居穎。
攝影:吳居穎。

蘭嶼角鴞的體型比黃嘴角鴞略大,同樣屬於小型的貓頭鷹。個體之間外觀的體色略有差異。典型者為褐色帶有暗褐色及灰黃色斑紋,有些則偏赤色,或呈明顯的紅褐色。頭頂有角羽,警戒時會豎起。眼睛虹膜黃色,嘴喙呈橄欖灰色,胸及腹部黃褐色有黑褐色橫斑。翼面呈暗褐色,肩羽下有一列白色斑點;腳密布羽毛,腳爪呈橄欖灰色。

離巢幼鴞死亡率高

在蘭嶼島上,角鴞的食物來源以大型昆蟲(特別是直翅目)為主,偶爾也會捕食小型脊椎動物(如鳥類、鼩鼱、鼠類、壁虎和蜥蜴)。通常在1月開始建立領域、進行求偶,這段時間鳴叫的頻度也會相當頻繁。若遇上暖冬,繁殖時間也會提早開始。樹洞內營巢,偶爾也會在人工廢棄建物內進行繁殖。每次產卵2-3枚。卵白色。由雌鴞負責孵蛋,孵化期約25天。孵化初期,雄鴞所攜回的獵物,會先交由雌鴞處理,去除堅硬或不易消化的後足或翅膀後再餵食給幼雛,幼雛在巢洞內停留約30天。剛離巢的幼鴞死亡率高,環境中的天敵包括日行性猛禽(隼)、褐鷹鴞和蛇類。研究人員觀察,學飛階段不慎掉落地面的幼鳥,除了貓、狗會造成威脅之外,也有目擊遭到小型獸類(老鼠)攻擊而死亡的例子。


攝影:吳居穎。

悠遊森林 樹洞難覓

已知的研究顯示,蘭嶼角鴞會重複使用相同的樹洞,但是其中有57%僅使用了一年,14.3%使用兩年,只有28.5%的樹洞會被使用三年以上。顯然環境中天然樹洞的品質會隨著時日而有變化。研究發現,樹洞的大小、洞內乾燥程度、底部傾斜度和平坦度以及樹洞距離地表的高度是影響蘭嶼角鴞選擇是否利用的主要因子。

根據無線電追蹤的資料,蘭嶼角鴞會隨著不同季節環境中食物資源的變化而改變活動地點,秋冬季以樹林內部為主,春季(特別是3月)為了覓食而到草地上的次數則明顯增加。不過,大部份活動時間仍以在樹林內為多,森林仍然是蘭嶼角鴞最重要的棲息環境。而在樹林中棲息的高度也會隨著季節而有所不同,春、夏季使用的棲枝較高,秋冬季則偏低。

分佈不均  壽命差異大

蘭嶼角鴞堪稱是目前台灣被研究最為透徹的鳥種,劉小如博士從1985年開始迄今持續性的長期研究,累積了許多的珍貴資料。保守估計,蘭嶼島上的角鴞族群約在1000隻左右,不過島上分布的情形並不平均,差異量甚至相差16倍之高。繫放資料顯示野外個體的壽命可達12年以上,不過幼鳥一歲前之死亡率高達66%。


攝影:吳居穎。

棲地消失  成生存隱憂

由於蘭嶼島上並沒有會主動挖掘樹洞的動物存在,必須仰昆蟲、真菌等方式促成樹枝自然腐朽,因此樹洞形成的速度較為緩慢。天候因素如颱風和地震造成的破壞,直接會導致可利用天然樹洞的減少或消失,往往對於繁衍形成不利的影響,成為族群數量成長的限制因子。此外,蘭嶼近年來開發嚴重,天然棲地的消失也是未來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