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失落田園夢 造一方生命樂土(下) | 環境資訊中心

尋回失落田園夢 造一方生命樂土(下)

有機農法,找回人與大地的友善關係

2010年10月20日
作者:程禮怡(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專員)

※ 編按:昨天在尋回失落田園夢 造一方生命樂土(上)一文,介紹了慈心有機農推中心及生態池誕生的緣起,以及農推中心如何重複利用自然資源、不使用化學肥料,降低對土地的傷害,營造了一個生態豐富的園地。他們的「有機」概念,兼顧了生活、生態、生命及生產四個面向,在種植作物、發展環境教育的同時,也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平衡關係。只要對自然資源及其他生命的關懷和尊重,誰說經濟與環保絕對無法共存?

慈心溝:源於對自然、生命的敬意

有機的概念除了生產,還包含了生活、生態、及生命。在農推中心耕作的有機農友中,有人非常積極的在實踐這個理念。例如蕭宏真先生,他在中心約5公頃的水田種植黑糯米、紅糯米品種的水稻。有感於每次放水曬田時,會有許多小魚小蝦因而乾死,他決定要在水田周圍挖ㄧ個水溝,收容放水時的小魚小蝦,並且將此命名為「慈心溝」。

慈心溝的建構,遇到很多困難,先是用竹排作為水溝的壁面,但竹排會漏水,溝水很快就漏光。後來找到會疊石牆的師傅,但石牆不是用來擋水,石縫間的泥會隨水滲流出來,工法不完全適用,但他仍不放棄,還在找尋適當的工法來做水溝的壁面。他不但努力嘗試「慈心溝」,並且在收割水稻曬田時,留下偏遠較少被打擾的區塊的水稻不割,保持田中有水。他的這分心意,也得到鳥兒們的接納。當中心邀請生態專家前來調查時,發現到他的水稻叢中躲了許多彩鷸,到了晚上約有30隻彩鹬出現在他的田中,撿拾福壽螺的幼螺吃,這也是他的水田很少看見福壽螺卵塊的原因。

經營成果:重現豐富生態

整個中心13公頃的土地中,約6公頃是屬於水田、池塘的濕地,另外6公頃才是旱地。而中心位於「福智麻園農場」,共有約120公頃的農地全部採用有機農法,至今已有七年。因為大面積平原型的生態保護,再加上濕地經營,使得中心的生物多樣性極高。以鳥類為例,今年9月份的鳥類調查,就有49種,其中燕鴴、夜鷹、彩鹬、領角鴞屬於保育類,平原生態中應該有的鳥種幾乎全員到齊。

凡來到農推中心的保育界朋友,都對這兒的生態大為讚嘆,有人說他已有三十年沒看到這樣豐富的平原農田生態,特別是水田生態;有人說這裏有雲林地區首屈一指的濕地生態。

有機  創造保育與經濟雙贏的契機

在台灣,保育與經濟常常是站在對立的兩端,但有機卻是一個可以讓保育與經濟成為雙贏局面的方法。什麼是全民關心且可以參予的行動呢?這個議題一定要和能夠提昇大家的美好生活有關,我個人認為解答就是「健康」!食用有機食物最直接的好處是能使身體健康,同時也帶給大地健康。

對於不太瞭解保育觀念的人而言,一開始會因為想促進個人健康支持有機,而後慢慢進展到支持大環境的健康;對於積極推廣保育行動的人而言,更可以選擇有機餐飲來表達保育生態的心意;對於農友而言,不再需要以農藥傷害自己及這片土地,生活仍有保障。透過慈心生態池的故事,我們看見一個不必傷害環境,又能裨益自身的生活方式;這同時也是人類放下驕傲,尊重、愛護自然及其他生命最佳的體現。(全文完)

【延伸閱讀】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