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失落田園夢 造一方生命樂土(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尋回失落田園夢 造一方生命樂土(上)

慈心有機生態池的故事

2010年10月19日
作者:程禮怡(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專員)

※ 編按:2010年為生物多樣性年,而第10屆生物多樣性締約國會議(CBD-COP10)正在日本名古屋進行中。來自各國的政府代表及NGO、聯合國人士不只要檢討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失敗之因,同時也要制定未來10年減緩生物多樣性流失的策略。台灣的生態資源豐富,雖面臨某些政府單位及企業開發思維的威脅。但仍有許多人還記得土地、山林被高樓大廈、鋼筋水泥取代,被化學肥料、重金屬污染之前的歲月,並努力還給自然本來的面貌,並教導人們如何親近、向自然學習。本週生物多樣性專欄,將以(上)、(下)篇文章,在今、明兩天向讀者介紹慈心生態池的故事。細讀之後,您會發現,在自然、平衡的狀態下,生活所需可以很簡單卻很飽滿。

不要化肥   只要純淨農田

許多出生在50年代以前的人,都有著童年在水田中抓青蛙、摸泥鰍、追逐螢火蟲的快樂回憶,但農藥化肥在最近30年的大量施用,使得全世界包括台灣的農地,除了作物以外,成了了無生趣的死寂之地。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創辦人日常老和尚,在看到這個現象後,跟弟子們說,他不忍心這麼大量的殺生的業,在世間繼續惡性循環下去。

民國83年,當做農的弟子-宋有發,想要響應老和尚的呼籲,不再使用農藥傷害生命,並把關西種柑橘的土地供養給老和尚做道場時,老和尚說「哪裡跌倒,哪裡站起來」,「我們一起來合作,讓這裡成為眾生的安樂處」,關西這片土地開始了有機農法,而越來越多有心人也跟著響應,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也因而成立,同時為了推廣有機的理念,基金會在北中南各地都陸續成立教育農場,讓來到農場的人可以實際體驗有機帶來的健康與生機。進ㄧ步,為了體現有機的生產、生態、生活、及生命等四生的內涵,於是有了建構有機農業推廣中心的發響。

回歸自然  實踐有機精神

基金會在雲林縣古坑鄉福智麻園農場中位於崙仔溪畔,共13公頃的土地,於民國96年開始籌建「慈心有機農業教育推廣中心」。中心籌建的硬體及軟體規劃,在在為了實踐有機的精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回歸循環」,尤其在農業生產部分,完全不使用殺蟲(菌)劑、殺草劑與化學肥料。中心不使用含有石化系介面活性劑的洗劑,以免產生環境荷爾蒙對水域的汙染,生活污水合併雨水收集後,排入一組面積約0.7公頃的人工濕地中,運用濕地的自然淨化能力,將生活污水淨化。同時為了增加生物多樣性,這組濕地建構了水田、池塘、溪流的棲地型態,並且種植約30種水生植物及17種陸域原生植物。這組濕地不但展現淨化水質的功能,同時也呈現蓄水、防洪、提供食物、生物多樣、及自然體驗的功能。

不過目前這組濕地中,池塘裏種植的水生植物生長情況不好,原因尚在探究中,可能是水中某些動物會吃水生植物,也可能是池塘土壤養分有些問題。這部份我們將檢討,再加以改善。

七彩睡蓮池  生態樂園

另外在籌設中心的過程中,觀察到水田在放水耕犁、插秧的時期,因為食物豐富,往往吸引到大量水鳥來棲息覓食,常見的有高翹鴴、白鷺鷥與夜鷺,最多時候,曾發現超過50隻高翹鴴。但一般水田因為作物的生產要求,不一定始終保持有水,對水鳥的棲地穩定度就比較不足。於是規劃並建構了一個面積0.3公頃的睡蓮田,讓這塊田區保持終年淺水並有植物的狀態,並且在田中留了三個小陸島,讓水生動物得以有一個穩定棲息躲避的地方。

這塊睡蓮田種植的七彩的睡蓮,也成為參訪者賞景瀏漣的去處。同時並在適合的情況中,讓一些參觀者下田採睡蓮,更是讓許多人體驗到有機水田健康安心的好處,並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年春季,這兒成為五對小鸊鵜及紅冠水雞的育兒園,牠們一家一家的在池中悠遊,小寶寶們不會受到來自人類的干擾和傷害,因為中心的工作人員及照顧這塊水田的農友,共同的心願是讓有機成為眾生的安樂園。另外,還發現了上千個水蠆蛻,分屬於五種蜻蜓,這兒也成為許多水生昆蟲的家。(明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