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他們還在這裡
蘇花改(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改善計畫)1日環評小組初審有條件過關後,今(9)日環保署將舉行環評大會確認(環評會是二審制,環評小組審查結論要由環評大會確認),只要環評大會通過,蘇花改即完成環評程序,可以進行動工前的一切行政程序。
環評會前,一群長期關心花東的青年寫了一封信給環保署長、環評委員,句句真情,令人感動。他們之中許多人都是花蓮人,基於對花蓮的愛、對花蓮這塊土地的焦慮,站出來反對興建蘇花高。4年了啊,他們毫無畏懼走到現在。
地球公民協會花東研究員黃斐悅 11月1日在蘇花改環評小組審查會時的發言
記得當時,這群青年有的還是學生,有的剛畢業工作沒多久,許多人從花蓮後山來到台北,是蘇花高讓他們散落的心相遇。如今4年過去了,多少曾經關心蘇花高以及花蓮的人都已不知身在何處,11月1日環評會當天、以及環評審查通過後的幾天,輿論一片靜默,彷彿過去那場蘇花高聖戰早已煙消霧散。
還好,他們還在這裏,為了花蓮的未來,持續奮力打拼著。也因為他們,才讓人憶起那曾經走過的沒有被遺忘。原來還有一群花蓮的年青人不要蘇花高(蘇花改),為什麼?因為花東要發光發熱絕對不是只靠一條公路,反而是有了快速公路的花蓮,可能更加破敗。
記得當時這群年輕人經常聚在一起,厚厚的環評書一拿到手就拆個四分五裂,拼命做筆記,看不懂的就到處請教專家。環評會前更是一一打電話、或登門拜訪環評委員,分享自己對花東的想法。
連前環保署長陳重信也深深被他們感動,2008年4月蘇花高環評大會前,陳重信主動邀他們到署長會客室,聽他們談對花蓮的夢想、對人生的期望。而原是政治黑名單、流亡海外多年的陳重信也談及自己對故鄉的愛。老少兩代午後對談台灣未來,那是一個有夢的年代。
當時,蘇花高與花東的未來引發熱烈討論,台灣人也因而有機會省思西部發展的粗淺以及失敗,東部還要不要走西部的路?善用花蓮的優勢,花蓮的未來是什麼?更何況花蓮人(或台北到花蓮)安全的路不只公路,還有鐵路,如何提升鐵路功能不是早就該做的事?
而如今談蘇花公路不安全,請問蘇花公路上跑的都是什麼車?協調重車改由鐵路運輸,在過去蘇花高爭議的10多年協調了嗎?就算現在也只讓中鋼同意部分車子改用鐵路運輸,其他民間業者同意了嗎?
只可惜如今的蘇花改在蘇花公路的災難下,完全沒有了討論空間。最後這些花蓮青年還成為官方背書的工具,指環評會之前已與環保團體多次密集討論。請交通部公開過去的討論內容,納入了哪些環保團體的意見、哪些還沒溝通或沒有共識的。如果不做到這點,請不要隨隨便便就說「廣納各方建議,充分重視環保團體意見」這種話。
如果蘇花改就這樣草草過關,這是歷史因緣,結果必須由所有台灣人承擔。只是,千萬不要啊,忘記你們過去、現在、未來對花蓮的夢想...
以下是他們的信:
沈署長及各位環評委員老師們,
您們好,冒昧來函!蘇花高及蘇花改的爭議,相信各位近來都承受不小的外界壓力,真的是辛苦您們了!
我們是長期關注蘇花公路議題的花蓮青年,寫這封信是企盼在11/9蘇花改環評大會決議之前,委員們能夠聽聽我們的心聲,把這樣的聲音納入決議考量。
由於是生養於花蓮的孩子,對於鄉親迫切希望爭取蘇花高的心情,我們是再清楚不過。花蓮是一個既美好又痛苦的地方,美好在於保存了原始的風貌,痛苦在於地理條件不適合發展,而花蓮人普遍認為,我們的貧窮、離婚、失業等社會問題,就是政府不重視、不關心我們的結果。
恰巧處在「環境保護」與「在地需求」兩難中的我們認為,道路的存在是必須的,但我們對於社會氛圍使得環評在壓力下通過,實在感到非常擔心。
2008年蘇花高被退回後,蘇花改被提出,原本反蘇花高的這批花蓮青年,對於縮小規模的蘇花改,原本是支持的,只是對規劃方式有些疑慮。於是我們不僅進行在地訪調深入了解花蓮人的需求,也作了許多蘇花改規劃案的研究,並且嘗試與交通部對話。
交通部本身受到趕進度的壓力,非常密集地進行規劃設計工作,因此環保署兩次諮詢會議與預審、交通部內部的三次溝通會議中,我們總是輕易就指出蘇花改相關報告書的問題。交通部承認了這些問題,但改善的速度仍舊十分緩慢,並非工程師不認真,而是這個案子本身的問題是太過複雜、牽涉太多不同單位的權責了。
我個人辭掉工作回花蓮之前,曾在台北的工程顧問公司就職兩年,負責替公家單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辦理與綜計處相關的業務。我很清楚,政府的決策常有許多無奈之處,因此即使看到缺失,我們在這一年來與交通部的蘇花改問題溝通過程中,也並未在媒體發表意見,因為了解本案相關工程師們日夜加班趕工,就為了年底動工的承諾,我們實在不願再施加壓力,因此只有私下地進行建議。
但是梅姬風災引爆的爭議,使蘇花改剛送進環保署,就讓一切建立溝通模式的努力,都化為烏有。對於花蓮鄉親為數眾多的憤怒,我們不但有切身的了解,也心疼年邁長輩們的長途跋涉。
但是我們看見蘇花改的問題、整體規劃的闕漏仍然存在,這些問題並沒有解決,諸如:提了很多次的地質破碎問題的釐清與預防措施;有委員指出蘇花改8個隧道口有6個在順向坡;103年以前台鐵不可能協助運輸大量施工土方,交通部也承認蘇花公路及台鐵的運輸量在施工年間勢必被排擠,因此東部交通將進入黑暗期;新舊線銜接處,車流對舊台九旁社區的衝擊措施?
好多問題在9月進入環評程序之前,交通部都願意談,也感謝我們提供意見,但梅姬風災後,一切尚未釐清的問題就此沉落谷底。
蘇花改的設計規模,跟蘇花高的規模是幾乎一樣的(蘇花高雙孔隧道路寬7.9m, 蘇花改7.8m),甚至它的施工土方不比蘇花高少多少。兩年來認真拜會各界專家學者請教專業意見,並非不尊重環評委員們的決定,但這個4百億的工程規模真的太大,兩次正式環評審查之間才兩個禮拜,專案小組成員中也沒有地質災害的專業背景。蘇花改以後是我們這些花蓮人以後都會用到的路,所以真的非常擔憂!
很抱歉在這時寄出這封信,或許給委員們添麻煩,但懇請各位老師慎重考慮在有條件通過的條件中,加入真正對蘇花公路、對宜蘭人及花蓮人有幫助的條件。
雖毛部長宣布(民國)105年通車,但我們認為蘇花改一旦全面動工,花蓮即進入聯外交通黑暗期,複雜的地質問題也不見得讓本案6年就能通車,必須將施工的意外風險考量進去。建請委員們考量下列條件:
1.在(民國)103年確保鐵路的土方轉運功能之前,有大量土方部分不應動工。
2.考量分段通車的可能性,雖會延長工期,但可降低施工環境的衝擊。
3.以隧道安全為前提,縮小隧道孔徑。不僅減少土方,亦可限制車流在短時間內集中性地進入花東地區。
對於生命影響最大的事件,就是在蘇花高、蘇花改事件中,深刻地看到台灣人及故鄉花蓮被撕裂、二元對立化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台灣歷史性的一刻,希望蘇花事件能有個各界雖不盡滿意、但可以互相妥協接受的結束。
感謝撥冗閱讀!
祝 好
幸福花東訪調工作隊 敬上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