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啟示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啟示

2010年12月23日
作者:謝豔梅(華府自由撰稿人)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 (CCX)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 (CCX)曾經被當作用市場驅動方式解決氣候變化的典範,但現在它已經變成美國政府在解決這個全球性問題上面無所作為的犧牲品。這個美國唯一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自願性碳交易市場的經驗說明,這樣的自願性機制註定要隨著強制性減碳機制的命運起落。

7月初,CCX的母公司被亞特蘭大的洲際交易所 (ICE)以6.2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新東家在收購的幾周後就開始在CCX裁員。CCX的新聞發言人布魯克利麥克拉夫林8月份說,洲際交易所一直在密切關注美國碳政策的進展,並對是否繼續CCX的經營進行評估,「這將建立一個一直持續到2010年之後的減排和交易計畫」。

如今,CCX已經名存實亡,連續幾個月一筆交易也沒有。碳金融工具(一個單位代表100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簡稱CFI)價格僅僅在10美分左右徘徊,而2008年5、6月份的歷史最高價格則是7.4美元。無論買家還是賣家都把美國氣候變化政策的政治不確定性視為壓制價格、讓交易活動沉寂的主要因素。

CCX的約400家參與者,包括福特和杜邦等世界500強企業,還包括新墨西哥州和波特蘭市等政府。這些成員作出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要減少碳排放。那些超額完成減排目標的機構將擁有多餘的配額,可以出售或者儲蓄。那些沒有完成目標的則要到市場上購買配額。這樣的排放交易系統通常被稱為「限額與交易」機制。

多年來,環保組織和具有環境意識的政治家一直力促建立一個中央政府的限額與交易體系,將其視為實現氣候變化進展最具成本效益的工具。他們認為這樣一個交易機制可以駕馭自由市場的力量,刺激競爭並激發創新。當包括公用事業部門在內的主要排放企業都接受這一概念的時候,碳交易市場的構想似乎在大步前進。美國最大的發電企業之一美國電力是CCX的創始成員之一。「投資者們想要看到企業按照公共政策的方向作出反應」,美國電力(AEP)負責戰略政策分析的副總裁布魯斯布賴恩解釋說。

然而,讓碳交易的支持者們沮喪的是,歐巴馬總統對於它的立法只是進行了象徵性的努力。去年限額與交易法案獲得眾院認可的時候,前景曾經十分光明,但今年夏天隨著參院表示在國會休會之前不會通過任何氣候變化立法,一切都變得黯淡起來。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 (NRDC)芝加哥辦公室主任亨利亨德森指出,對CCX來說,這個最新進展可能並不是「心裏的一根刺」,但「從盡力造福的角度來說這並沒有造成什麼阻礙」。

對一些參與者來說,在自願市場獲得的交易收益已經變得太微薄了,它們都在考慮退出。「只有存在買家和賣家,一個市場才能運轉。但出於各種原因,買家已經退出了市場。」愛荷華州的碳交易企業阿格拉加特氣候信用額公司的首席科學官大衛米勒說,這家公司是CCX的「收集者」之一。該公司與那些同意採取退耕還草等溫室氣體吸收措施的農民簽訂合同,再把這些合同作為碳補償商品出售。排放者們購買這些碳補償商品,是希望它們最終可以在一個政府經營的強執行交易系統中得到承認。但米勒說,由於聯邦行動的政治意志的消亡,對碳補償的需求大降,價格跳水。「我們所有的錢都用在了文書工作上,包括驗證費,註冊費等等。在這麼低的價格下,沒有農民會感興趣。」他的公司正在考慮明年是否繼續經營。

除了經濟利潤,這樣一個自願性市場還能產生一個比較抽象的收益。亨德森指出,參與者們相信,如果聯邦政府引入一個強制性交易機制,屆時這個自願性市場將成為一個熱身運動,並對強制性機制提供幫助。「因此,問題就在於他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排放,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經營,如何開始進行一系列實踐,包括監控、減排,以及加入認證體系。」

根據CCX的資料,自從2003年交易開始以來,其成員總共減少了4.5億噸的碳排放。相比之下,美國僅在2008年的總排放量就達到70億噸。亨利亨德森指出,CCX的減排成就是「最低限度的,只是達到避免國際災難的減排要求」。

根據CCX發言人麥克拉夫林的說法,CCX的相關人士從來沒有把它當作政府行動的替代品來宣傳,而是將其作為「探索碳交易可使用性的一個大規模示範工程」。而且,其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理查桑德爾認為自願性市場是為強制性機制鋪路的,在八月份國會內部刊物《點名》的一篇專欄版文章中,他寫道:「CCX的經驗表明,限額與交易不僅是可以做的,而且是可以承擔和大家所期盼的。」

但一些學者和環保人士仍然擔心,如果把CCX當作強制性政府交易機制的模型,一些曖昧的做法(就是碳補償的交易)將被固定化。「我擔心的是這些自願性市場正把一些錯誤的資訊傳遞給國會」,印第安那大學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肯尼士理查茲說,「它們設計了一種非常容易被利用的碳補償(交易)協定,一點都不嚴格。」

在CCX機制下,如果排放者未能達到減排目標,可以為減碳行為付費,比如在垃圾填埋場燃燒甲烷或者維護森林。麻省理工學院能源、環境與農業經濟教授約翰萊利指出,從本質上來說,這樣的活動很難進行監控和驗證。他說:「如果你買了麥子,你知道什麼時候麥子可以運到,也可以看到麥子。如果發現麥子的蛋白質含量不如你期待的那麼高,或者裏面麩皮太多了,你都可以親眼看到。但如果你買了碳排放權,你得到的只是一些電子檔,說明你進行了減碳。」

儘管CCX堅持說它要求碳補償的賣方提供由得到其許可的認證機構所發放的獨立認證,通過這種方式保證了碳補償專案的可靠性,但實際上在這方面它一再受到批評。比如,2008年10月,《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報導說弗吉尼亞州一家垃圾填埋場的經營者,通過出售與捕獲和燃燒甲烷相關的碳補償,獲得了數萬美元,而實際上垃圾填埋場在CCX成立前就在這樣做了。如果報導屬實,這種碳補償行為就違背了交易所本身制定的「額外性」原則,該原則規定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必須是在「一切照舊」情景的基礎上額外減排的。

亨德森認為,儘管對於其效果一直存在詬病,儘管前途未蔔,但CCX的發展並非徒勞無功。他說:「CCX在與部分經濟圈的關連上是有用的,而且它還得以通過各種方式接觸到公共官員,強調這確實是一個對世界有益的產業。」

CCX在把限額與交易引入發展中大國方面也成就卓著。2007年,巴西的一個州政府與其簽約,成為一個成員,還有三家印度公司簽約成為碳補償收集者。新東家洲際交易所表示,CCX的國際拓展,特別是在"具有長遠潛力的早期發展市場"中的拓展,是並購的一個動因。2008年,CCX與中石油資產管理公司和天津產權交易所聯合發起了天津排放權交易所(TCX)。

芝加哥交易所的經驗引領了對天津交易所的設計,但與芝加哥不一樣,天津交易所的背後似乎得到了政治東風的一路護送。據《中國日報》報導,由中國國家發改委主辦的一次多部門會議決定在明年開始的"十二五規劃"期間建立一個試點性的碳交易體系。

但是,在樹立市場的信譽方面,天津將面臨著一場比芝加哥還要艱苦的奮鬥。一個原因就是中國還沒有一個能夠對其碳排放進行定量和登記的體系,而且政府已經拒絕對其減排行動進行國際認證。《中國日報》的報導也提到了中國官員計畫讓這個試點性的碳交易市場保持自願性質,至少在一開始是這樣,而且他們仍然在為是否為排放設置上限進行爭論。如果把CCX的命運作為一個指示物的話,中國很快就會明白:沒有一個政府強制性的減排目標,自願性市場的作用將是很有限的。

相關文章: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0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11月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