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下午2時29分,國道三號南下3.1公里處,無預警地發生大崩塌,20餘萬噸土石崩落,造成3車4人不幸罹。這場意外讓政府與民間再次將目光放在地質法的審議上,也因此促使《地質法》年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在相關配套和子法擬定後,預計於2011年9月公布全國首批地質敏感區。
4月25日,正當全國聚焦雙英辯論ECFA時,辯論會開場不到半小時,國道三號南下3.1公里處七堵路段突然發生大崩塌,雖然一度傳出有6輛車通報失蹤,經調查排除釐清後,最後確定3車4人受困,經過4天搶救逐一尋獲人車,但均已不幸罹難。事故現場花了一周時間清出20餘萬噸土石,勉強搶通,但直到年底12月22日,國道3號與台62線交會之瑪東系統交流道南下入口匝道修復完工後,國道走山事故現場才真正完成修復工作,歷時8個月。
無風無雨無地震,國道卻無預警發生數十萬噸土石大崩落,不僅讓總統馬英九覺得「心裡毛毛的」,媒體更接連爆料,原來全國的鐵、公路系統,只有高鐵與部分省道裝設邊坡偵測器,而國道上還有32處順向坡,並且仍仰賴人工視察。外界因此更意識到,有必要加強地質敏感區的監控管理與立法。經濟部早在1996年即研擬《地質法》草案,並曾於2004年三讀通過,但當年由於業者遊說壓力下,42位立委提出覆議阻擋此案交付總統公告,因而功虧一簣。所幸歷經了15年推動修法,終於在2010年出現轉機,11月16日於立法院三讀通過。
《地質法》能在這一年順利通過的主因,除了國道走山意外激起民眾關注,還有另一起事件的推波助瀾,那就是10月中旬,梅姬颱風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下帶來的暴雨,使得蘇花公路蘇澳至南澳段大規模坍方,造成遊客與民眾死傷。
8月間,NHK以莫拉克風災小林村「深層崩塌」災情為主體的紀錄片「當土石崩落」,網友自製中文版在網路上造成迴響。台灣的公共電視在8月底轉播這部紀錄片,並指出台灣未來可能發生深層崩塌的地方,與政府的防治做為,節目中特別指出廬山溫泉區母安山的地滑狀況,因而再度引起國人對於地質安全的擔憂。
《地質法》通過以後,未來經濟部應依法辦理全國基本地質調查,並設審議會審查、公告地質敏感區,可禁止或僅准許有限度開發;若規避、妨礙或拒絕地質調查,可處10至50萬元罰鍰,每5年應通盤檢討。
此法由12月8日由總統令頒訂後,確實的實施日期仍待行政院裁定。不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擬定了《地質法》實施時間表,也就是在該法施行前,中央地質所必須完成地質敏感區劃定變更及廢止辦法、地質敏感區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地質法之重大公共建設定義、地質敏感區基地地質調查及地質安全評估作業準則、地質災害委託調查及鑑定辦法、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等6項授權子法的法制作業程序,並與有關機關研商地質法與相關法規及行政作業流程之接續措施。
備受外界關注的是,經濟部預計在2011年9月公布首批地質敏感區,公告事項包括地質敏感區審議會籌組、首批地質敏感區劃定作業等,且將與子法法制作業同步展開。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