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濱南」後 七股溼地的消失與重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反濱南」後 七股溼地的消失與重生

2011年04月17日
摘錄自2011年4月17日中國時報台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光石化案掀起搶救彰化大城溼地運動,當年反濱南案運動搶救下來的黑面琵鷺棲息地──台南七股溼地,成為溼地保存的範本。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七股溼地面積已不斷萎縮消失。早就察覺這項危機的台南北門社區大學,正持續進行「護沙行動」以搶救七股溼地。

改制前台南縣政府提供的空照圖顯示,近10年來,海岸已退縮280公尺,七股潟湖面積跟著縮小1/3。長年協助民間行動的台南市政府水土保持工程科科長王國安也證實,七股海岸平均一年後退11尺。

護沙養灘雖對搶救沙洲有效,卻也引起「編籬定沙」會改變潟湖底層生態的質疑。鄭秀娟表示,「護沙目的在減緩因人為破壞造成七股沙洲與潟湖急遽變遷。」她強調,「至少可讓七股農漁民,有時間因應環境遽變。」

搶救成功的七股溼地,卻暗藏一步步消失的迫切危機,迫使當地人士動手護沙,努力讓沙洲重生。這也顯示環境保護絕非只有「原地保留」而已,「永續發展」更是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