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米食 農糧署打健康訴求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愛上米食 農糧署打健康訴求

2011年05月04日
本報2011年5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雜糧飯糰。照片來源:陳芳蓉讓民眾對米食均衡營養與健康建立正確概念,因此愛吃米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3日邀請醫師、食品及營養學專家辦理研討會,藉由提供正確知識,推動全民愛米食之風潮。

均衡攝取米食有益健康
 
農糧署表示,針對國人米食消費量下降原因探討,發現國人誤解吃澱粉容易發胖及易導致糖尿病,因此不願多吃飯或米食製品。農糧署遂以健康訴求舉辦「米食加工與營養研討會」,邀請醫師及營養學者說清楚講明白正確的米食健康飲食。
 
事實上刻意不吃飯卻吃下大量肉類,在減肥初期雖然可以抑制食慾、加速脂肪燃燒,但也會導致代謝失衡,並可能傷及肝臟及腎臟正常功能,反而使身體產生酮酸中毒。
 
更驚人的是,以米食消費量與肥胖盛行率比較,過去每人每年平均消費98公斤時,肥胖盛行率較目前為低,國人米食消費量大幅降低,肥胖率盛行率反而偏高;顯示米食消費並非導致肥胖的主因,均衡飲食配合運動,才能有益健康。
 
一般觀念常認為吃飯或吃米食不利於血糖調控,農糧署委託學者研究發現,稻米品種、地域氣候、加工方法、食用方法及添加物等都會影響米飯或米食的升醣指數,若能挑選高直鏈澱粉含量的品種、搭配植物纖維等,可調整米產品的升醣指數,讓消費者吃得營養又健康。
 
稻米含優質澱粉 營養價值高
 
農糧署表示,稻米含75%醣類(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能量來源,比起其他禾本科糧食作物(大麥、燕麥等),不需添加油脂及糖,過程也不需經過發酵、烘焙等加工過程,直接烹煮的米食,營養損耗低,適合各年齡層族群食用。
 
而稻米含6-8%優質植物性蛋白質,易為人體吸收及利用,必需胺基酸含量均衡且豐富;以米飯為蛋白質來源,將減少動物性脂肪,對心臟、血管較不易造成負擔。
 
米食邁向保健新風尚
 
農糧署也說,稻米可變化的飲食豐富多元,如米粉絲、粿仔條、倫教糕及各式點心製品;而稻米所含的澱粉,經食品科技改良,可形成可抵抗酵素水解作用之抗解澱粉1,其升糖指數2低於白麵包,適於需要控制血糖的人食用。抗解澱粉於人體小腸中之消化吸收,進入大腸中經腸道微生物發酵後,為益生菌最佳營養源,有利於腸道營養保健。
 
稻米因在地栽培,在地生產等優勢,不但食物哩程短,並符合節能減碳的生活態度。在追求自然和保健飲食的今日,米食不啻為生活與健康的最佳糧食。
 
註釋:
 
1 含高量抗解澱粉的食物可產生較少的卡路里和更低的升糖負擔。
 
2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代表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及吸收的速度,消化及吸收得越快的碳水化合物,它的升糖指數會越高,反之亦然。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易使血糖升高的速度快。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