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新發現 「台灣擬絲珊瑚」現身基翬海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生態新發現 「台灣擬絲珊瑚」現身基翬海域

2011年06月10日
本報2011年6月10日台東訊,特約記者林翠報導

圖. 1 活珊瑚覆概率接近百分之百的基翬珊瑚礁 (郭兆揚 攝影)在台東著名景點三仙台,受到飯店、渡假村、遊樂園區等開發案包圍,首要衝擊的即是基翬地區海域及其珊瑚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近日邀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昭倫博士到台東基翬進行珊瑚礁生態調查。除了為7月底在基翬舉行珊瑚礁總體檢踏勘外,也為基翬地區海域珊瑚礁生物多樣性進行基本資料收集。

本次探勘結果發現基翬地區珊瑚礁活珊瑚平均覆蓋率達50%以上(圖. 1),遠遠優於太平洋與台灣活珊瑚平均覆蓋率。基翬海域的珊瑚種類以大型的微孔珊瑚(圖. 2)為主,許多群體可超過3公尺長、寬,1.5公尺高,按微孔珊瑚成長的速率,這些大群體都已超過3百到5百年的歲數。

圖. 2 碩大的鐘形微孔珊瑚

更令人興奮的是,中研院生多中心珊瑚礁演化生態遺傳實驗室正在進行命名描述的台灣新種珊瑚,台灣擬絲珊瑚(Pseudosiderastrea formosa,圖. 3),也首次在墾丁和蘭嶼以外被發現,成為台灣海域第三個擁有此一新種珊瑚的珊瑚礁。

另外,屬於罕見同屬不同種的大擬絲珊瑚( Pseudosiderastrea  tayamai,圖. 4),也在基翬水域出現。

圖. 3 台灣擬絲珊瑚圖.4 大擬絲珊瑚

陳昭倫指出,此次初勘的結果發現基翬珊瑚礁情況相當良好,石珊瑚種類約有110種、軟珊瑚種類約有20-30種,比墾丁、蘭嶼及杉原的海域情況好,與三仙台附近海域相比,石珊瑚種類較多。 基翬距離海岸2~3公尺就有珊瑚礁,5~6公尺即發現一整片大錐珊瑚(圖.5)與磨形盤珊瑚(圖. 6)。

圖.5 匍匐延伸的大錐珊瑚圖.6 層疊的膜形盤跚瑚

此次調查發現,活珊瑚平均覆蓋率至少有50%以上,情況良好區域甚至高達70%,陳昭倫表示「基翬海域珊瑚礁情況與20年前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此外,除了新種珊瑚的發現,本次調查也發現珊瑚群體有受到魚群啃食痕跡,表示基翬海洋生態系統良好,不僅珊瑚礁數量、多樣性豐富,同時也是非常完整的生態系。

陳昭倫憂心的指出,在台灣與離島珊瑚礁因為人為干擾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基翬珊瑚礁生態系的完整性,更顯彌足珍貴。而完整的珊瑚礁生態系,是提供當地阿美族傳統漁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因此,更急須保育的行動,以免在目前三仙台多項大型開發案環伺的情況下,踏上台灣西海岸珊瑚礁消失的命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今年珊瑚礁總體檢首次調查基翬海域,除以科學方式記錄珊瑚礁情況,守護深藍大海外,更重要的是希望依據體檢結果採取保護珊瑚礁措施及行動,今年基翬場次珊瑚礁總體檢暨淨灘生態工作假期於年7/22-24展開,邀請民眾一同參與,讓海中世界化成科學數據。 

相關報名資訊請見生態工作假期網站(http://ecowh.blogspot.com/2011/06/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