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行動開始,以藝術作品為濕地裝扮,讓世人驚豔濕地之美。在雲林成龍濕地,長期的社區行動進行著,期待保留國土最美的容顏。
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濕地,一片由海水倒灌形成的廣大濕地,面積約50多公傾,生活在濕地附近的成龍村居民,面臨人口老化與年輕人流失的問題。為了保存濕地生態,以及創造村落願景,林務局結合觀樹教育基金會,進行長期的濕地與社區的改造計畫,今年舉辦第二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透過藝術行動,邀請國際藝術家,前來濕地創作。
今年參與的藝術家,有來自印尼的Firman Djamil、保加利亞的Rumen Dimitrov、秘魯的Karen Macher Nesta及台灣的周靈芝、黃馨鈺。進行濕地藝術創作,要求使用自然材料,竹子成為藝術家們易於取得的材料,透過各種方式,創作自己的作品。
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今年已經舉辦第二屆,藝術家採取六週長期駐村的創作行動,濕地附近的居民,已經熟悉這群藝術家的到訪,開始有親切的互動。藝術家創作的同時,觀樹基金會也挑選一批志工,來協助藝術家,透過參與過程,為濕地留下一群保護志工。
濕地附近的成龍國小,也加入了藝術行動,成為校園自然課程的一環。這群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個個活潑好動,志工們以玩耍的方式,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小朋友要在一項藝術作品上,綁上自己勞作的竹魚,印尼藝術家Firman,示範綁魚方式。
濕地另一端,台灣藝術家周靈芝創作的竹編海星,大型作品必須拖進濕地,許多村民主動前來幫忙。觀樹基金會原本請來消防隊,出動橡皮艇,但是對於熟悉濕地水深的居民,拉著作品就往濕地移動,根本無需使用船艇。在眾人的協助下,一件件作品在濕地中完成。
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記者會中,林務局與觀樹文教基金會,說明藝術行動的意義,強調這是一項長期的社區行動,濕地藝術只是其中一環。記者會後參觀藝術家作品,每位藝術家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念。台灣藝術家周靈芝以海星創作,表達濕地重生意念。台灣藝術家黃馨鈺則以鳥巢,表現濕地的鳥類生態。
印尼藝術家Firman以大螺旋,顯示濕地與海洋的連結。保加利亞藝術家Rumen建造天空之舟,呈現濕地願景。秘魯藝術家的Karen建造水上花園,展先濕地的植物生態。一件件作品在濕地裡展現,第二屆濕地藝術節完成。
藝術節結束,社區行動依舊持續進行,觀樹文教基金會的王昭湄主任與陳淑真專員,已經駐守濕地三年,推動另一件土壤改造計畫,協助社區居民恢復農地生態。原本鹽度過高的土地,在埋覆有機肥改造後,已經展現綠意,植物能在土壤自然生長。在村落一角,農村再生建造的綠化公園,人工鋪設草皮年年乾死,完全失去適地適種的自然觀念。
長期推動濕地改造,依然有危機潛伏,水利署計劃在濕地周邊圍堤,作為滯洪水庫,讓守護濕地的人們,開始擔心危害濕地。在成龍濕地上,保留濕地生態,創造社區願景的行動,持續進行著,結合國外藝術家與台灣環境團體、社區居民的力量,希望讓一塊被遺忘的國土,找到幸福的未來。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