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種子自主權 台灣農民力抗糧食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重拾種子自主權 台灣農民力抗糧食危機

2011年08月22日
本報2011年8月22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面對能源耗竭之際,各國皆意識到糧食自給率是國家存亡關鍵;長期仰賴進口的糧食、農業及化肥的台灣社會,也積極尋求自給自足的農業發展。讓攸關糧食自主的種原保存技術重回耕作者手上,由農委會、台大農藝系及結合民間團體舉辦的「農民種源保育教育推廣講習班」上週五(19日)即於高雄市旗美社大舉辦,透過學者與農民的交流,重燃作物保種的熱情。

糧食生產貿易化 糧食自給陷危機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指出,糧食生產原為農民的工作,但20幾年來,少數幾家大公司以種子壟斷糧食生產。在自由市場運作下,跨國公司併吞小種子公司,種子逐漸控制在少數幾家種子公司,育苗以經濟效益為考量下,逐漸喪失種子多樣性。農民只能向這幾家公司購買種子,無法隨心所欲地耕種,進而喪失糧食自主權。

國際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麥佔了耕作面積的一半,但產量多數不是用來餵飽人民,而是用來國際貿易。台灣也在此經濟體系下變成糧食進口國,所謂的「黃小玉」(大豆、小麥、玉米)等雜糧作物都仰賴進口。而加入WTO,讓台灣農業更險峻,WTO要求降低農業補貼,因此「保價收購」變成休耕補貼,造成20萬公頃休耕土地及糧食自給率只有32%的矛盾現象。

政府以自己耕種成本高為由進口糧食,但隨著能源耗竭,石油勢必漲價並影響糧食進口價格,屆時不但買不起糧食,長期仰賴進口化學肥料的慣行農法,也將因買不起農藥及化肥而無法生產。郭華仁稱這種仰賴化肥及農藥的農業為加護病房式的農業,政府若不省察處理,恐影響台灣的糧食自給率。

郭華仁認為台灣應回到100年前,即使沒有化學和農藥仍能種植的時代,而這些傳統的智慧應積極向老農請益。

藏種於農 保種讓糧食自主

種原保存分為「就源保存」及「離源保存」兩種,農民保種的精神可說是「藏種於農」,與國家作物種原庫的重要性不相上下。而兩種的差異便在於藏種於農是將種原以原有生長、生存方式保存的「就源保存」;而國家作物種原庫則集合各地種原保存於特定地方的「離源保存」。兩者都是重要的保種方式。

傳統上,農民耕作之餘,會留種自用,例如,將雜糧賣掉大部分,僅留一小部分留作明年再用;或跟種苗商購買蔬菜種苗。世界蔬菜中心種原組研究員黃永光提及澎湖一些村莊仍保留一戶人家專門保種的工作,每年播種前,農民就來此索取種原。然而,這樣的傳統隨著人口外移、耕種人口減少而逐漸消失,保種的技術也隨之失傳。因此,世界蔬菜中心便扮演了收集種原保存的重要任務。

更有甚者,種苗私有、財團化的趨勢也透過技術以及法規的改變而更形鞏固。1920年代出現的雜交一代,品種雖好,但農民年年得買種,此乃以技術壟斷。1930年開始植物專利概念,從品種權保護到植物專利權,是以法規壟斷的濫觴。1996年基改作物上市以及2000年研發至今蠢蠢欲動等待上市的終結者基因技術,都將決定糧食供應的面貌。

研習會上,黃永光即提供了種苗保存技術,現場來自南部的農民,也分享自己保種的經驗。種原保存涉及價值判斷,郭華仁說,傳統的作物若民眾喜歡食用,則透過不斷種植就得以保存;但若農民認為跟種苗公司購買種子耕作較為方便,也是一種方式。而透過種植過程,種苗發展出適應性,將強化種原及基因多樣性。

無農藥有撇步

除此之外,農民對於現行農法中的食品安全極為關心。與會者對於農藥使用太普遍甚至使用過度表示憂心,對於食品安全頗多疑慮。

對此郭華仁解釋,農藥分為兩大種,除草劑以及殺蟲或殺菌劑,噴灑農藥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省工,但農業對人體非常不好。蟲害的問題不大,通常改變為有機農業、土壤變好了之後,益蟲回來就會把害蟲殺害。有機農業的精神在於恢復生態循環,因此「讓蟲吃一點其他都是我們的」,損失一定有,但不嚴重。

除草是最大問題。雜草管理必須多種方法並行,不能單靠一種方法。雜草是靠種子繁殖,土壤雜草種子越多,雜草越嚴重,有效的讓土地裡的雜草種子降低是重點。通常土地耕理2-3次較佳。其次,種植覆蓋作物或綠肥,例如匍匐性強的大豆既可當綠肥又可以降低草生,都能替代除草劑之使用。

郭華仁表示,現今之農民很少自行採種,原因出於採種技術以及種原保存,而這兩者都可以透過學習傳承。也有農民表示,要做有機或無毒農業,仍受限水源無法處理。郭華仁也認為,農民常因水源無法通過驗證,這需要政府提出具體方案。

郭華仁說,政府應考慮從中央山脈水源淨化做起,林務局的高山林業就不噴灑除草劑;而台灣農業也應從最高點開始發展有機農業,從500公尺以上的農田無農藥、化肥污染水源,逐漸下降300公尺,延續平原及海邊。當東部成為有機樂園,繼續往西推,而這些都需要政府的農業政策。

【延伸閱讀】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