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每年秋冬之際,白腹魚洄游於澎湖海域,牠們是海洋食物鏈的上層掠食者,也是海豚重要的食物來源,卻也因為肉質鮮美,價格高昂,而成為人類競相捕撈的目標。然而全球目前慣常使用流刺網等大量捕捉方式,已讓白腹魚數量愈來愈少,甚至不見蹤跡,本月專文旨要藉由白腹仔的故事提醒讀者,在市場買魚時,可以先想一想是否非得跟海豚們搶食物,食用這些數量漸漸稀少的魚種?或是可選擇其他替代品,以減緩魚源枯竭的速度,維持海洋生態平衡。
東岸夏日的賞鯨,在台灣無人不知,也引領許多鯨豚愛好者每年迴游,但台灣只有東岸有海豚嗎?非也,西岸澎湖也有許多海豚,一般人卻難以見到,因為大群的海豚只在寒冷的冬天,伴隨著大浪和九級風,追趕著愛吃的白腹魚(又稱「白北」),浩浩蕩蕩的通過台灣海峽。惡劣的天候,不是遊客能承受的,只有「賭釣大魚笑哈哈」的漁夫才有出海挑戰的忍毅力。
肉嫩滋味好 白腹魚原罪?
白腹仔又名白腹鰆,學名是台灣馬加鰆(Scomberomorus guttatus)。鰆魚類一共有十餘種,一般人熟知的土魠、馬加、闊背仔等,都是外形相近、體表花紋不同的鰆魚,鰆魚在中國俗稱馬鮫魚。由於白腹仔肉質較其他鰆魚細緻,冬季又富含油脂,適合做生魚片,所以成為市場上價格較高的魚類。
白腹仔是迴游性的掠食魚類,分佈海域廣闊,主要在渤海沿岸,冬季因為北方水溫降低,所以隨著溫度適合棲息的水團大群南移。部份白腹仔游經台灣海峽,努力攝食海峽盛產的多樣小魚和其他魚類的子稚魚,以及頭足類如鎖管、透抽等,因為吃飽累積的越冬脂肪加上肉質細嫩的特質,乾煎燒煮或生食都非常美味,價格高、滋味好又成群結隊來到的魚,當然成為漁夫明確的捕撈目標。
拖網不當捕撈 海洋生態亮紅燈
白腹仔的捕撈法傳統上為表層延繩釣和小型燈著圍網的三腳虎,或拖網,有時也會混獲,延繩釣是投其所好利用新鮮魷魚或小魚做餌,因為會攝食特定尺寸釣鉤和魚餌的魚種類有限,因此延繩釣對魚獲的專一性也大幅提高,同時對生態的影響也較低。後因表層流刺網捕獲的數量多,至今大部份白腹仔是用網具捕獲。
由於採用拖網機具不當捕撈,導致從前被漁民視為年終獎金來源的白腹魚,在澎湖海域幾乎絕種,近年產量稀少,部份漁民懷疑與成群越界的大陸漁船,在春夏兩季中途以滾輪式拖網作業攔截,造成小魚尚不及長成大魚即被捕獲有關。漁民們也擔心,白腹魚族群可能將步章魚之後,面臨絕種的危機。
誰搶了海豚的食物?
由於休閒漁業盛行,在白腹仔產季出海的海釣挑戰者也大有人在,因為白腹仔游速快又成群掠食的景象動人,以耐心與技術追蹤並釣獲白腹仔時帶來的快感,也使得海釣人深深著迷,所以追逐白腹仔的不只是海豚,還有人類。
海豚和我們形成了互相競爭食物的關係,但海豚的食物選擇有限,只能吃追捕到的魚或魷類,雜食的人卻吃遍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蟲魚鳥獸花草穀木。和海豚比起來,人類有許多強大的致命工具,以及多樣的食材選擇,無論是為了吃飽或吃巧,其實大可不必偏執於消耗某一個種類。
當令新鮮的白腹仔在營養和美味上優於冷凍過季魚,迴游性魚類所受人類環境污染通常低於沿岸魚類,但白腹仔是掠食者,意即牠的體內會累積攝食小魚的有害物質,而且白腹仔比較貴,也不是一般家庭天天吃的,何況在漁源逐漸枯竭的現在,冬天在鮮魚攤子也不會天天見到牠,偶爾巧遇白腹仔,你可以掂一下荷包的份量、視當天嘴饞的程度、想一想最近有沒有吃太多掠食性魚類,再決定要不要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