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現行經濟消費模式有什麼問題?為什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一直處於勢不兩立狀態?在昨天的專欄裡,提姆.傑克森教授指出,因為目前的經濟,已陷入「不成長就完蛋」的迷思中,但這成長卻是藉由刺激更多的消費來達成,未顧及地球資源、承載能力皆有限的現實狀況下,這套經濟體系註定失靈。如果想避免經濟或生態環境崩解,我們需要改變,邁向新永續經濟,而在此一變革中,政府扮演何種角色?需要提供什麼樣的作法,來引導國家和企業轉型呢?請見今日專欄。
政府在永續經濟改革上的角色
在全球資本主義講求金融管制解禁、市場自由競爭的現況下,現今的經濟系統面臨市場內每個玩家都想規避遊戲規則,以累積大量的資本的窘境。也就是說,越是自由開放的市場,暴露在炒作以及泡沫經濟的風險就越高。這不禁讓人疑惑,政府在邁向永續新經濟的路途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呢?提姆.傑克森教授的建議如下:
一、建立發展限度
經濟不應當是生態文盲。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的報告指出,若從生態足跡的概念(碳排放量、畜牧、森林、漁業、農業、人類建地等五大項指標)來衡量全球發展現況,長久以來罔顧環境資源限制來追求盲目的成長,讓人類大約在1970年代就處於生態承載能力與生態足跡失衡的狀況,隨著時日推移,至2007年為止,數據顯示失衡狀況越趨嚴重。作為具有規範強制力的政府,應該負起更大的責任,建立起經濟發展的限度,而這必須全面追蹤先前談到的各項物質流向,唯有全面追蹤各類物質在經濟體中移動的總量與軌跡,政府才有能力設定可行的發展規範。
二、改革經濟系統
現有的經濟系統內部蘊藏著「不發展即蕭條」的邏輯,教授表示,建立一個低物質吞吐(low material throughput)的經濟將是未來的重點,而要做到這點,除了透過建立經濟發展限度外,也應同步導正市場上過度消費的風氣,將更多資源用以投資於各項生態事業(節能),以及累積更多的社會資本,力求新經濟系統在穩定狀態下做到對環境友善、追求社會公義以及妥善照護弱勢族群,讓經濟帶來的利益共同分享出來。
三、向各界發出正確的訊息
政府除了設定經濟成長上限、改革經濟系統,另一項重要的工作,是正確地向各界傳達脈絡一致的政策宣言,讓各界(民間與產業界)能接受到來自政府正確的訊息,調整各項活動,以配合新政策的推動。
所謂的一致性,則是針對政府不同機關慣於各自放話,像是減稅、補助之類的政策語言,並無助於將各界導向正確發展的方向,因此要達成新永續經濟這個目標,需要的是脈絡前後一致、通盤考量過後的訊息,好讓各界有清晰可遵循的方向。
新永續經濟的兩項支柱
上述設定限度是重要的,而如何在限度之內有意識地追求經濟變革來實現永續發展,更是經濟政策上的重大挑戰。提姆.傑克森教授認為經濟變革至少要做到兩點:
一、改變投資的方式
政府需創造出一個投資市場,能將各界投資的資金正確導向發展解決問題所需之科技(提昇能源效率的科技、發展再生能源的科技),而在避免短線炒作投資市場的同時,政府也應考量各項投資對生態與社會可能造成的衝擊。
二、提供商品與服務的企業如何重新定位,以符合新永續經濟所需
新永續經濟中的企業應當重新定位自己,把自己視為增進在地顧客生活福祉有所助益的夥伴。在過去,全球企業具備跨國影響力,對於現今失控的經濟體系應負起絕大部份責任。因此在新永續經濟下的新興企業,必須將自身鑲嵌於在地化社區發展的脈絡之中,並在政府適當的補助下,提供社區更多在地產品與服務,同時將利潤回饋給社區。政府可藉由幾種方式來鼓勵這樣的社會企業:
- 提供這類企業長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 提供在地企業相關資訊與教育訓練
- 透過政府採購這些企業所提供的勞務、財務,或透過財稅獎勵等措施,進一步發展業務。
當然,這類在地發展的社會企業也必須遵循新永續經濟的規範,才能確保經濟發展不是犧牲生態環境換來。在教授兩本著作(Material Concerns以及Clean Production Strategy)當中,對物質產品的生產做出完整的論述,大抵不脫「物質循環的追蹤」以及「清潔生產」兩大當前正紅的議題。對於向來以委託代工(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OEM)自居的台灣來說,製造的產品必須符合認證,將是未來產業界轉型的一大挑戰。(明日待續)
【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
- BedZED 零碳社區的神話?
-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一)永續,從心開始
-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二)努力完美的桃花源
-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三)深入樸門民居的一天
-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四)水的故事
-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五)Ekopia社區經濟,走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六):永續‧在生活中
- 轉型城鎮金斯頓:樸門農園中小而美的社群生活哲學(上)
- 轉型城鎮金斯頓:樸門農園中小而美的社群生活哲學(下)
- 危崖不怕,「海神」在在(上)
- 危崖不怕,「海神」在在(下)
※ 本系列專文感謝 林務局、青輔會 贊助刊出